没有人不想走捷径,只要有得选。
同样是达到目的,如果有比按部就班更便捷的办法,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循规蹈矩。
只是,捷径往往伴随着一些不确定的问题,需要在选择时候仔细权衡,将不确定性消灭或降到最低,以确保达到的目的是经得起考验的。
然而,走捷径不一定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很多时候是被选择,是严峻现实下的无奈之举。
在关于那个拟申请中药品种保护品种的基础药学,包括后面的其他实验,我们一开始想的就是“走捷径”,这是基于两个因素考量的结果。
一是捷径会省不少费用。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相关事项,凭借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以及对现实状况的判断,我们认为捷径应该是行得通的。“毕竟很多比我们更大,影响力也强很多的企业都是这么干的。”我们想当然以为。
第二个,也是最主要原因是没时间了。倒不是直接与时间赛跑,而是与同样紧迫没时间的同品种其他企业赛跑。如果循规蹈矩按正常的基础实验的设计和步骤进行,很可能将跑在别人的身后,从而失去参与的机会。
当然,最后坚定了走捷径的决心,除了上述的被迫及可操作性的原因外,惯性思维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判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惯性思维是,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凡事先考虑有没有捷径。结果的判断是依据长期工作的经验,我们十分清楚这个品种的安全性是可控的,只要原料采购环节没有问题,这个已经上市很多年,若干生产企业生产的单组方品种不会有安全性风险,况且首家申请保护的企业理论上已经完成了相关实验研究。而我们认为以他们的江湖地位和实力一定是按部就班严格遵循实验规程进行的。在相同的质量标准规定下,相同的原辅料采购途径,我们对自己的工艺控制能力是有信心的,确信能够生产出来质量完全相同的产品。
事实上,我们甚至认为要求重复做基础药学研究是浪费资源多此一举。
另外,还有一个让我们,特别是老周一下就想到“走捷径”的因素,那就是他和他妻子的大学毕业前实习都是在本校的药理实验室进行的。做的就是申报要求的基础药理学实验,包括急性毒理实验和慢性毒理实验。与教研室很多人都十分熟悉,也熟悉相关流程。因此有信心找到走捷径的办法。
可是,事情远没想象中的简单。
他接触的过去经常一起打牌的教研室的人带来了一个不太好的消息,直接走捷径得到实验报告现在已很难做到。
“最近已经要求所有实验的原始记录必须规范完整,相关人员会定期不定期检查。”我们的朋友为难地说……
早安,十月二十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