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第23集崔器死了。那个兔唇歪嘴,嚼着大唐“口香糖”,挂着大铁锤,让观众又笑又气的崔器死了。这个京漂的死,却赚尽了观众的眼泪。弹幕上哭嚎一片。这一天是一部长安反恐史,也是像崔器一样的小人物的成长史。

崔器是为靖安司战死的。死前用沾满血的手颤巍巍地从腰间拿出半块馕和一枚腰牌。这块馕,他一直藏在腰间,每逢战事咬上几口,那是他和死去的阿兄在交谈。然而阿兄以卧底而死的代价,也没有为弟弟添上半点功勋。

崔器给大唐卖命,更没升职,没加薪,甚至连名字都没人在意。他的腰牌还是陇右道的腰牌,别说建功立业、光耀门楣,连个首都户口都没迁成。他只是个被借调到长安的兵,一个客居长安的外乡人,一个京漂,一直到死。

然而,当他用蘸血的手指,在腰牌上写下长安两个字时,他比任何人都更是长安人。他比长安更高贵。就像反派龙波击鼓时呐喊的四个字,崔——器,长——安,一字千钧,铿铿锵锵地凿进观众的心头。
油滑的姚躲躲,扶着崔器无力的手指,一起写下“长安”两字,替崔器完成“长安梦”。当这个贪生自保的名门之后,喊出一腔血气报时辰时,他在崔器身上,捡回了自己的气概和灵魂。姚躲躲也将重新选择怎么活。
作为“大唐反恐24小时”,剧情紧凑紧张,扣人心弦,每个角色从妆容,到细节的表演,都非常饱满动人。尤其是配角对角色的拿捏,让人叫好。崔器在其中,作为喜剧担当,也没被掩住光彩。
含糊的咬唇音,勒脖子的俩大锤,天生一张“不服来战”的欠揍脸,还有永远在线的谜之微笑和时常下线的猪智商,都让人恨不得钻进屏幕把他暴打一顿。他赚够了观众的笑和恨,也赚尽了观众的爱和泪。

这一天,也是一部崔器的成长史。从为了挤进长安,报答长兄,为军功而替靖安司卖命,到心灰意冷为前程而卖队友,加入右骁卫,崔器的奋斗目标,始终是改变陇右道的低微身份,成为光鲜的长安人。
当他在右骁卫冷遇受辱时,作为一个兵顶天立地的尊严被碾压,他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权弈的卑贱棋子,所效命的不过是毫无作为、欺下媚上、踩着别人的骨头高升的皮囊而已。
所以当靖安司大难时,他凭一己之力殊死杀敌,这时他不再为军功,他保的是同事的性命,是长安的命,是一个好兵的尊严。他终于明白,让他属于荣耀长安的,不是军功,而是匹夫有责。
长安给了他那么多不公,但繁华而残忍的长安,最终没有吞噬他。他,改变了长安。


正是这种转变,让这个让人笑又让人恨的小人物,在最后的时刻光辉起来。尽管这种转变,太仓促,太不理直气壮,没有铺垫足够的情感线。
但艰难厮杀的慢镜头,战破的盔甲,鲜血淋漓的身体,还有半角馕,一枚腰牌,两个血字“长安”,这些细节完美地煽情。崔器满是鲜血的兔唇,再没有吐出一个字,却不动声色地让观众淌下热泪。

从《海上牧云记》到《长安十二时辰》,导演曹盾不愧是个既擅长大场面,又追求细节,既热烈又冷静的抒情高手。
我们感动的,是这些小人物的大唐梦,小人物的家国情怀。位卑未敢忘国忧。那些听到召唤,又从美丽的街市上别妻离子,返回的靖安吏,他们彼此调侃着,笑着,分享着家乡特产,议论着国事,像回到家一样热络,安心。他们“骂着长安”,又不舍得长安。
这些各有所长的小吏们,他们知道自己成不了显贵,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们也想干出一些让自己热血沸腾、日后说得出口的故事,他们也有自己的英雄梦。他们像极了普普通通却梦想着当英雄的我们,像极了一边烦心柴米油盐,一边忧心家国天下的我们。



我们是,不被生活压倒的小人物,在学着做一个高贵的普通人。
小人物可能比高高在上的掌权者,更爱国。因为他们看到的不是官帽,权柄,印绶,而是热腾腾的水盆羊肉,撒上芝麻的胡麻饼,缭绕的烛烟,缤纷的花灯,热闹的集市上活生生的人。他们看到的是生活,是鲜活的爱,是置身其中的欢喜与苦愁。因为热爱生活,他们怕死,但他们更敢死。哪怕是,胜了,功名湮没;败了,万死难赎。
小人物可能会在某个关键时刻,改写国家的命运,历史的走向。然而,这些慷慨赴死的小人物,却最终在历史的长河里湮灭不闻。连个骸骨都捞不到。甚至没有只字片语的荣光。甚至史书中都没有姓名。
史书多为帝王立传,相比之下,《史记》写下屈原的投水、项羽的自刎、荆轲的歌声、豫让的漆身,记载这些失败的英雄和卑微的刺客,是多么伟大和宝贵。
《长安十二时辰》,也何其可贵。它是一部悬疑片,一部反恐剧,一部浮世绘,但更是在为小人物立传。它是一部大写的小人物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