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期,我们介绍了太平天国这场运动中的两个主角,他们的故事固然精彩。然而,历史并不只是由个别人书写的,在这场跨越十几年的浩劫中,当世所有的人几乎都不由自主的置身其中。
今天我们将通过这个人的视角,来看待这场运动。他的身份极其特殊,他虽然不是这场运动的主角,但确然在这场运动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他的选择,也从侧面见证了这场运动的结局,他就是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
留学归国,郁郁不得志
1855年,一艘邮轮从美国远渡重洋,来到香港。邮轮上,27岁的容闳激动万分。某外籍领港员上船用中文问他前方有无暗礁沙滩,他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已完全忘记了中文!不知不觉他已经离开祖国八年了。
前一年,容闳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成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容闳也同现在的大学生们一样,思考未来的职业规划。留在美国,自然是有大好职业等着他,他可是毕业于领袖的摇篮耶鲁大学。
但容闳无法不时常想起祖国。八年美国社会的学习和生活,他比任何人更清楚的看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他如此写道:“更念中国国民,身受无限痛苦,无限压制……予无时不耿耿于怀……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之境。”
隔年容闳毅然放弃了留在美国任职的美好机会,怀揣强国梦,回到祖国。
然而回国后,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一巴掌。
当时的中国社会,还没有认识到所谓“文明之教育”的价值,洋人在士绅眼里都是粗鄙之人。国人只认进士、举人,哪怕是个秀才。容闳只能在洋人的机构谋职,先在广州担任美国驻华代理公使秘书,后又改任香港高等审判厅译员。
国人无视他,洋人也排挤他。1856年容闳受排挤前往上海,在海关翻译处谋得一职。有一天,容闳问税务司李泰国:“以予在海关中奉职,将来希望若何?亦能升至总税务司之地位乎?”李泰国大摇其头:“凡中国人为翻译者,无论何人,绝不能有此希望!”容闳听后,失望离职而去。
容闳回国的这两年,正是太平天国愈演愈烈之时。洪秀全早已定都南京,曾国藩还困在江西。广州正是洪秀全的老家,两广总督叶名琛在辖区内大举搜捕太平天国党羽,手段非常残酷。数十万名被指控支持太平天国之人在广州刑场遭到杀害。
容闳亲眼看到了刑场的惨状:“(呜呼!)至则但见场中流血成渠,道旁无首之尸纵横遍地。盖以杀戮过众,不及掩埋。而被屠戮者太众,且因骤觅一辽旷之地,为大圹以容此众尸,一时颇不易得,故索任其暴露于烈日下也。时方盛夏,寒暑表在九十度或九十度以上,致刑场四围二千码以内,空气恶劣如毒雾。此累累之陈尸,最新者亦已二三日。”
他开始重新思考另一条施展抱负的可能路径。
容闳秘访天国,婉拒而归
辞职后的容闳改而从事茶叶生意,他曾为上海宝顺洋行前往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地采办茶叶。他既有西方的官商网络,又熟悉中国城乡环境,确是经商的材料。
1860年11月,在两位传教士的邀请下,容闳决定前往南京。据其自述,“此行的目的,是要去观察一下太平军是什么性质,看看他们能否建立一个新政府以取代满洲朝廷。”抵达南京后,容闳见到了天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
洪仁玕与容闳是旧识,他们在香港就已经相识。洪仁玕开心的接待他,力邀他加入太平天国,与他一起奋斗。容闳未表同意,说他来只是想多认识太平天国,但他的确给了干王七个建议,他认为那是“英国政府与欧洲其他强国强盛之秘钥”。容闳承诺,只要太平天国落实这些现代化措施,他一定会加入他们共同奋斗。七个建议如下:
一、依正当之军事制度,组织一良好之军队。
二、设立武备学校,以养成多数有学识军官。
三、建设海军学校。
四、建设善良政府,聘用富有经验之人才为各部行政顾问。
五、创立银行制度,厘定度量衡标准。
六、为民众建立各级学校教育制度,并以《圣经》为教科书之一。
七、设立各种实业学校。
洪仁玕慨然应允,他表示由于其他诸王在别处忙,无法立即向容闳保证这些建议会施行。几天后,洪仁玕派人送来一颗镌有“义”字爵位的官印(太平军中的第四等爵)和一幅写在黄缎上的委任状,容闳婉拒。
容闳的这几条建议确是西方政府成熟的施政纲领,但在太平天国还处于争夺政权的阶段,完全没有实施的可能。容闳要么是天真的理想主义,要么就是故意出难题,看出了太平天国难成大事,借难以完成的任务婉拒离开。
事实上,在美国留学八年的容闳,应该不难看出天平天国的虚实。洪秀全及这些王们,都是底层农民出身,在宗教上,靠半吊子的基督教义发展出一套不伦不类的宗教理论。在政治上,他们并不了解国外的政体制度,没有明确的施政政策。太平天国鼎盛时期,也不过占据了苏杭一带及长江沿线而已,大部领土还在清廷手中。怀揣一腔强国梦的容闳,自然是不会铤而走险,选择投身太平天国的。
19谒见曾公,终获重任
1860年秋拜访南京之后,容闳继续在上海经营他的茶叶生意。一边坐看战争局势,一边等待报国时机。
1863年晚秋,机会再次到来。经由友人推荐,容闳前去安庆的湘军大营求见曾国藩。
此时曾国荃率大军正围攻南京,太平天国已是强弩之末了。持续了十几年的战争,搅的中华大地天翻地覆,终于快要结束。清廷将会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而这场战争的最大功臣曾国藩,正在安庆广纳贤才。曾国藩瞧不起洋人的文化,又想学习新知识和新科技,于是邀请一些年轻聪明的科学家到湘军大营,加入他的幕府,聘他们当顾问。
此时的曾国藩,身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几乎是中国最有权力的人。这次会面,容闳完全没有了当年拜访洪仁玕时的态度高傲,反倒几乎卑躬屈膝于这位位高权重的将军面前。因为能为曾国藩效力,就是当时最佳的(也可能是唯一的)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选择。容闳这次没得选。
两人第一次会晤时,曾国藩慢条斯理、极有耐心地打量容闳,嘴上带着淡淡微笑,仔细察看他的面相。在这位威严的老人面前,容闳完全摸不着他的想法。
两个星期后,曾国藩给了容闳一个任务。或者更精确地说,他要容闳告诉他,他能为曾国藩做什么。容闳已经从他人口中知道曾国藩想要新的机器与武器,于是他完全不谈教育改革、学校教授《圣经》或建立现代银行体系之事,而是当场表示愿回美国,利用他在当地的关系,为曾国藩购置建造现代工厂所需的一应设备,购买“制器之器”。
曾国藩同意他的提议,容闳很快带着六万八千两银子奔赴美国,一年多后,容闳圆满完成任务,从美国采购回来了中国第一批现代化机器,车床、刨床、钻床等“制器之器”。曾国藩马上给容闳请功,向朝廷上折,任命容闳为五品候补同知。容闳由此开启了一段投身洋务的官员生涯。
容闳后续的人生经历,还有更多曲折传奇。纵观他的一生,他都在做选择。年幼时选择出国留学,学成时选择归国报效,太平天国运动后选择投身洋务,甲午战争时再次选择归国效力,维新时选择支持变法,晚年时选择支持革命。他的选择一以贯之,并不是选择忠于哪一个政府,而是选择忠于报国、兴国、强国。
在这个风云际会的乱世,能左右时代变换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只是身不由己的被卷入其中。生逢乱世,永远卓然独立,不附于钱财,不畏于强权,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人敬重。
与容闳一样,被卷入这场太平天国运动中的,还有一个远渡重洋的外国雇佣兵。下一期,我们将透过他的身影,去窥视那个时代的世界风云。
容闳夫妻之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