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在我们上学的时候,为什么课程表会在上午的第一、第二节课,安排类似语文、数学、英语等的貌似枯燥乏味的课程?而备受我们青睐的体育、美术、音乐则常常安排在第三、第四节课?
简单想来,我们可能得出如下答案,“一天之际在于晨啊,早上的时光这么宝贵,孩子们的精神也会相对更为抖擞,那肯定要把这段时间拿来学最重要的科目啊,总不能让孩子上午刚到学校就开始玩吧;这还用问吗?语文、数学在中考、高考里占多少分,美术、音乐才能占多少分,现在上学不就是为了将来考个好大学,然后才能找个好工作吗?这么简单的逻辑关系……”
嗯,好像挺有道理。
![](https://img.haomeiwen.com/i21365956/d289c82fe8408156.jpg)
说说我的过往经历与感悟。
记得当时由于爸妈生意繁忙,所以他们就早早的把我送去了学校,而那时的我哪知道什么是学习呀,叠纸飞机,上课跑神,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一顿鼓捣,活脱脱一个疑似多动症患者。可是,也不知怎的,读三年级的时候我稀里糊涂就迷上了打篮球,读四年级的时候又莫名奇妙的又迷上了踢足球。如果你当时问我,你喜欢学习呀,还是打球、踢球啊?那我肯定毫不犹豫的说后者,因为,我的确能从中体会到乐趣,投进去一个球,嘿,看我多优秀,踢进去一个球,哈,看我多厉害。你可能很不屑的说,“这有什么,你是男生,你天生就携带着运动的基因,你就应该活蹦乱跳的。”可事实上,也是有很多男生压根就对球类毫无兴趣。这就像是,也不是所有女生都喜欢跳舞一样。
再深入一层,为什么我对体育运动如此痴迷,却对研读课文,理解公式极度排斥呢?难道,还能再用男生、女生这种性别偏差的固有认知来解释嘛?
噢……我懂了,我懂了,那很可能是注意力集中与否的问题。
坐在台下听讲的我,调用最多的是两个感知器官,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而在球场上的我呢?用眼睛看,来球的方向,用耳朵听,队友的提醒,用身体抗,对手的头、手、肩、腰胯,当传丢了一个球,内心发出“咳,臭球篓子……”,当投进一个球,内心发出“嘿,我是天才……”
然而,那时的我,根本不可能想通这些条条框框啊?那,那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它的解释呢?
“唉,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来的体育课,等来的美术课,语文老师可真够霸道的,说占就占,数学老师可真的是够强硬的,说换就换,唉……”坐在课桌上的我,从满怀希望,到心如死灰,两眼无神,表情木讷。
“讲啊讲,讲啊讲,讲什么嘛。来来来,反正这老师讲的也没劲,我给你讲一个昨晚看到的一个笑话吧,吧啦吧啦……”
老师们用了大量的时间往我们脑瓜子里猛灌,让我们学啊学,学啊学,可是我却想问,“这光学不用能行吗?学的时候,您在旁边咬牙切齿的盯着我们,可为什么到用的时候,你仅仅只是来一句,‘放学后,大家好好完成作业’就把我们给打发了。”再说了,像我这种从来不做作业的土匪头子,您让我“自觉”完成作业,您这不是在劝妓从良的嘛。
而球类运动呢?
练什么练,直接用得了。大家三五一组,比划起来。这还没完,当时的我真的会因为投球投不准,传球不到位,而偷偷学习正规的偷懒姿势,而悄悄研究规范的战术技巧,然后,上场用,下场学,上场再用,下场再学……
许多书籍和名家都提到过一个建议,工作的时候,先处理困难且陌生的工作,再处理简单且熟悉的工作。我想原因可能是,困难的工作常常让我们产生挫败感,而为了适当削减此感觉带给我们的打击,我们就会拿那些顺手的工作来自我鼓励。
事实上,我们的大脑其实并没有那么聪明。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去打磨它,另一方面也要会使用一些技巧,适时地“欺骗”它一下,以便达到我们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