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首要核心任务是确定自我同一性,帮他们找到自我,知道“我是谁”“我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任务能否完成和家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下面分别介绍在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四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同一性扩散
“我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的状态,这是很多高中生甚至大学生,研究生都存在的一种现状。也是如今空心病存在的一个内部根源。
处于这种状态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可能比较冷漠,对孩子不太关心,还有可能常常否定孩子。被否定、被冷漠对待的孩子就会推迟探索,总觉得“我还没想好呢”。
第二种状态:同一性的延缓
“我想当老师,但还没想好”“我想学画画,将来的画家还是当建筑设计师,我还没想好。”国外学生经常出现的间隔年,其实就是孩子在探索他将来到底要做什么。处于这种状态的孩子数量上是最多的,说明他们正在探索、思考、尝试。
这个阶段表现出来最明显特征就是叛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叛逆其实是一个好的开始,说明他的成长在长大,他是一个正常的孩子。
第三种状态:同一性早闭
这种状态通常是孩子不用去探索,父母早就帮他把人生安排妥当。“父母要我当医生,所以,我要学医。”这种状态看起来轻松,其实要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种孩子的家长通常具有强大的掌控感和操纵感。他们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以至于孩子疏于思考、懒于思考,将来可能是一个啃老族。这样的孩子容易有依赖性,缺乏主见,容易盲从,在将来遇到挫折也容易放弃。
第四种状态:同一性达成
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比如孩子喜欢法律,他就要当一个律师”,他们定下的理想和目标基于自我了解和内心的兴趣与热爱。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我是谁”“我有什么”“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种状态的孩子通常是家长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同时也给孩子拒绝的权利。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他自己想要的样子,家长只有允许孩子做自我探索,足够尊重他们,他们后期的动机、动力、热爱就会越强,慢慢地,他们就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是我从《青春期的挑战》一书里学到的方法,作者刘颖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应用心理学博士,对青少年心理行为和认知有着独到的研究,希望为人父母都能助力青少年顺利完成同一性的重大课题。
《青春期挑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