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明月朗星
一直都喜欢运动,尤其是喜欢登山、徒步、骑行、跑步,但苦于没有得到系统指导,只能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
小时候最喜欢的运动是跑山,也就是在野山上疯狂奔跑,翻过一座又一座山。速度时快时慢,因为没有路,或者路很不好,下山时很锻炼反应速度。老家在丘陵地区,那里有连绵不断的山脉。我会从一座山跑到山顶,下到山脚,然后又翻另一座山,最多的时候连续翻越14座山,往返数小时。后来才知道这种运动方式有一个时髦响亮的名字——越野跑。所以我说,山里的孩子,个个都是越野跑的好手,他们的奔跑是深入骨髓的,尤其是野性比较重的男孩子,几乎没有认真走路的,都是疯狂奔跑。
我们的童年,是奔跑着的童年,是跟跑山、爬树密切相关的童年。
年近半百,这些爱好还在坚持,所幸没有什么伤病。十年前开始痴迷于爬山,尤其是无人的野山。身边并无同好,只好独行。经历过几次危险,也受过一次较严重的伤,还好没有留下后遗症。每次归来,都要仔细总结经验教训并记录下来,以备自己反复翻阅总结。
这篇文章是好长时间都想写的,但一直没有写完。主要是给自己这些年的一个总结,如果有朋友也愿意探讨,敬请指正。
因为登山持续时间太长,主要就是经验的零星积累总结,没有太多的实例佐证,有点枯燥,但每一条都是实践后有感而发,所以,对我自己来说带入感特别好,很有意义,值得将来反复复习,以便更安全更长延续登山年龄。
安全,对登山来说是重中之重!!! 这句话人人会说,相信能长期走心真正重视的山友们不太多。要如何才能确保安全,还是有很多注意事项的。只有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将安全落到实处。
户外安全六要素:
一、足够且贯穿整个行程始终的安全意识!
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但咱们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远不及西方国家,所以,我们的万公里道路交通事故率,在整个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这是什么原因?我认为,就是骨子里对安全不够重视,对规则不够重视。
没有了安全,玩户外就毫无意义!诚然,户外是勇敢者的运动,但并不是盲目冒险的冒进主义的游戏。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很多事故是出现在走出最危险地段之后,安全防范意识降低,容易马失前蹄。
走在山路上,始终要注意拍照不走路,走路不拍照。
遇到驴友要让行,让行方要贴紧山体,尽量不动,让超越者绕过自己,禁止把靠山体一侧给别的驴友让行!
危险地段需要互相手拉时,需相互紧握对方手腕,严禁简单地手拉手!
判断准确,评估自己能适当冒险通过后,果断快速通过,但不轻易、盲目涉险。
涉水前要评估水势,如有必要尽量结伴手挽手涉水,或借助绳索。
北方多风地区,走过山脊或风口时,要猫腰,两脚左右站开一点,增加稳定性,如没有把握,请爬行通过(北京曾发生过女驴友山脊上被狂风吹下山死亡的事故)。
二、不逞强,量力而行。
攀爬野山,未知因素极多,有的地方路迹不明显,甚至根本没有路。这种情况下需要开路。但我们不能盲目开路,决定是否开路之前,可以研判地图,查看轨迹,登高远望一下,趴下来仔细查看别人走的路迹,都是必要的。
午后尽量不开路,独行尽量不开路,无装备尽量不开路。 我的经验是,除非200-300米外能够确定有轨迹,否则不开路,宁可原路返回!!哪怕这条路你已经走了很长时间,也要原路返回,因为原路返回至少你能确保安全。
懂得放弃,敢于承认失败,才是强驴成熟驴应具有的素质。 户外活动失败,折返不丢人,受伤也不丢人,没有必要讳言。强人强线,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失败的,因为不可控因素非常多,即使这次成功了,同一个人同一条路线,下一次就不一定能成功,这很正常。但他们能平安返回,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成功了。户外的意义,到达目的并不是最重要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爬坡时如果感到太累,可以适当降低速度,每15分钟站立小休半分钟,每1小时坐下来休息10-15分钟,不要一次性休息太长时间。
三、足够的户外经验积累。
这种经验积累包含自己的户外经历,他人的教训总结学习。尤其是遇险或穿越失败后的教训总结,更是弥足珍贵。 所以,每一次户外活动结束后,应该花一点时间做一个总结,尤其是走强线或失败的野穿之后,这种总结更要记录下来。
四、装备齐备且可靠,重要装备始终不离身,使用娴熟。
装备包括硬件和软件,重要装备要有备份,比如导航装备,可以手持GPS、手机导航软件为主,但传统指南针、纸质地图、路标也是必不可少的。指南针至少要有两个(备用指南针可以用强磁块以细线悬挂替代),将两个分开放在背包和随身包里。路标可用卫生纸、纸张、扑克牌、彩带等自制。临时标记可用刀在树干上劈砍留白。卫生纸是不错的临时路标,一格做一个路标,可放地上可挂树枝上,比较显眼。
路标设置:团队出行设置路边主要为中后队指引方向,因此要设置在关键节点的转入后的位置,尽量要让后行者容易看到。复杂路口或容易错过的路口,要设置两到三个路边,从主行道逐步引导。独行时设置路标是为了自己折返,所以要设置在转入前的来路口,且朝向折返退回方向。
多风地区应采用布标做路标。
除非实在多金,不要进入装备控的误区,但必要的装备一定要有。我的观点是装备尽量自制,尽量多使用。只有多使用,其可靠程度才能心中有数并娴熟无心。
火源应至少准备两种以上,并做好防潮防雨。如果带镁棒,事前一定要试用,不好用的话宁可以火柴替代。不要轻易依靠钻木取火,与其如此,不如多带几盒火柴。
装备尽量轻量化。救生装备必带,舒适装备尽量不带。
五、充足的行前准备。
地图的主要地形、轨迹形态及走向一定要记住,要记住一些关键节点,以防遭遇意外多种后依靠指南针自救。 长线要有备用撤退方案,以防气象变化或有人员受伤应急撤退。 要能精娴使用各种导航软件,简单来说,至少要熟练使用两步路户外助手、奥维互动地图、六只脚以及手持导航仪,行前下载离线图资和轨迹路网。
但凡是带电源的装备,充电装备无论上次使用时间长短都需要充满电,非充电装备带够备用电池。养成习惯每次使用后充满电储存,长线或强线出行前需要补充充电以确保装备以最大续航状态出行。
六、体力储备,尤其是耐力、平衡力、耐饥渴训练,有机会要多适应高海拔。
体力储备是确保安全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当一个人接近体力的极限,他的平衡力、控制力和信心都会变差很多,甚至会出现精神恍惚,导致不可预测的后果。 个人推荐加腿沙袋长跑,登楼锻炼,长途骑行或游泳,每次时间1小时以上,每周至少三次。
实践证明,最有效快速提高登山速度和持久力的锻炼是爬楼梯和高强度骑行爬坡,这种锻炼最接近登山,各个肌肉群的参加也是最接近登山的,都市里找个电梯高层,爬上去,坐电梯下来,再上去,如此反复数次,能绑上腿沙袋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防迷路!!
绝大多数户外事故,是因为迷路导致的,继而粮食、饮水不足,慌乱之间出现跌倒、滑坠等事故,甚至导致山难。尤其是队伍里有人受伤之后,对其他队友的心理冲击是很大的。所以,我专门做了一集《浅谈山野徒步如何防迷路?迷路后的应对方法?》,请移步本博主博文详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