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家庭中的承担,我会冒出很多想法,很多生活和工作中鲜活的事例,从婴孩期的母婴关系,到青春期,甚至到临终阶段的互动,越是深思,越不知道如何确定我今天要写什么,只好慢慢抽丝剥茧了。
很多家庭对孩子的青春期非常头痛,觉得孩子的叛逆让自己很难过,为什么小时候凡事听话乖巧懂事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变得事事与父母作对,似乎有种“叛逆有理”的无名之理。我很想恭喜那些家长和孩子,可惜不能太直白。特别是小时关系良好的到了青春期叛逆,我觉得是非常美丽的事情,这说明孩子经由家长的滋养,拥有反抗的勇气,当他们经历了叛逆期,将更清晰自己与父母的区别,更能为自己做主,更清晰自己未来的路,而不是成为父母的衍生品、延续品。
原因很简单,幼时关系的紧密形成了“爱”能量的过剩,而这纯纯的爱如同纯氧一样,吸多了会中毒,会“死掉”。对孩子来说,爱的过剩会迷失自己,成为与父母融合为一体的某物,这时父不只是父,母不只是母,子不只是子,每一个身份都不是自己,而是家庭的一部分,这与“成为独立人格的人”是相悖的。于是,在即将成为自己,成为一个新的成年人之前,孩子需要将浓烈的爱的能量冲淡一些,从被父母用双手捧着的的状态抽出来,松开父母的手,成为一个可以自己站立的人。而能够与浓烈的爱相抗衡的,除了“恨”还有什么?俗话也有说“爱之深恨之切”,当青春期来临,父母与孩子相看两生厌,正好拉开了彼此的距离,让父归父位,母归母位,子归子位。
这种相看两生厌的状态,减轻了父辈对孩子的担负之责,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常听到的是醒悟过来的父母对孩子说“我管不了你了,你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吧,我不管了。”于是父母主动撤去撑在孩子身上的手。
同时,孩子方面会因为对父母“不满”的能量注入,冲淡了对父母“浓烈的爱与依恋”,在成为自己的时候,就减轻了因为要从原生家庭中剥离出去而产生的愧疚,可以轻装上阵,去展现与父母不一样的部分,而不用担负“背叛家庭”的负担。
此时爱的能量还是家庭的底色,子女依旧承受着父母的滋养能量,因此在该子女的往后余生中,也担负着对父母的赡养之责,以回馈养育。
标题中所用“承担”一次,我想了很久,原用的是“担当”,后觉不妥,担当只是挑起了某部分责任与义务,担负某些任务,获得某种能力,似一种顶天立地之感,却缺乏能量的来源。想了很久,承担更适合我的理解,既有承受的部分,也有担负的部分。
承承,从人从双手、奉也。受也。甲骨文字形,上面如跽跪着的人,下面如两只手。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本义:捧着。
在家庭中,我们一方面担负着责任与义务,无论是父母对子女的哺育、教养,还是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孝顺,即便是所谓“不称职”的父母、子女,也需要承担着“不称职”的名号,更不用说其背后的种种故事。
而“承”,让我能够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去看待、理解“担”。
承者,也是受者,“我”被捧着、接着、支撑着。
这种“被承接”的状态,如同原生家庭给予我们的一切,你拥有的、想要的、不想要的、父母想给的、父母不想给的、父母给不了的、家族遗留的……太多的内容,由不得分说,由不得摘选,有时我们是欢喜地“接受者”,有时,我们是不得已的“承接者”。
一定程度上,这所有的“承”奠定了我们“担”的底色,成为我们成年后甚至一生的底色。
担的甲骨文
如果我们将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作为“创伤”去体验,我们承接的,自然是各种伤痛和苦楚,那么担负的必然也将是疤痕和怨恨之心,得到的一丝安慰,可能就在于某次新的痛苦来临时可以有个安放的位置,叫做“这是我的原生家庭造成的,与我无关。”那么,原生家庭在给予了子女痛苦的基础上,也背负了子女给予的众多莫须有的罪名。
如果我们将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作为“资源”去体验,我们承接的,又变成了各种经验和经历,有苦也有甜,苦中有乐,乐中有悲,我们会因为这些资源担负起与原生家庭息息相关的爱恨情仇,例如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如果咨询师本人未经历“多姿多彩”的人生,很有可能无法与来访共情,生出许多“何不食肉糜”的感慨。
回到家庭的例子中来,我们的称呼就很很值得讨论:新婚时的“夫与妻”,在有了孩子之后迅速归位为“孩子爸”、“孩子妈”,直到孩子成年,称呼转为“老伴儿”。这里的“承”与“担”,又让我有了丰富的联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