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你很久没有写东西了。我想了想,是啊,快两个月了,一个字没有写。
这段时间,除了工作,我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读书上,主要是重温经典。也许是年纪越大越觉得,那些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才值得一读再读。尤其是对于已经工作、没有多少业余时间的我们来说,能每天拿出一点时间阅读已属不易,就更要把时间花在最值得阅读的书上面了。
而且,要保证有输出,就必须先有输入,否则库存告急,就写不出东西了。
上半年,一直在看毛姆的书,穿插着其他或长或短的小书。最近,我又给自己列了一个外国文学的书单,有的已经买回来,有待一一重读。
作为一名外国文学专业毕业的人,很多作品其实已经读过,甚至不止一遍。但是,书在不同时间读,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多年前理解不了的文字,如今有的便豁然开朗了。这也是我想要重新拿起书本,一一阅读的原因。
这些天在读的一本是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是在蜗牛读的电子书,现在看到第十五章,将近全书的一半。
先说说读前半本书的感受吧。
不知为什么,在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总能想到那部曾经红遍大江南北、每个暑假都陪伴着我们的《还珠格格》。
这是一个童话般的故事。在这本书中,国王和贫儿身份互换,国王成了贫儿,贫儿成了国王。这也有点类似现代版的《变形记》,从小养尊处优的富人家孩子去农村贫苦人家,贫苦人家的孩子去富人家,两人身份互换,过十天半个月交换身份的生活。
我想,也许《还珠格格》和《变形记》综艺,有的灵感会来源于此吧。
故事背景
《王子与贫儿》的故事背景是16世纪的英国。当时的国王,是亨利八世。亨利八世是谁呢?对,就是那个娶了六个老婆的人。英剧《都铎王朝》,就是以他为主角拍的。
这个小说中的王子,原型是爱德华六世,他是亨利八世和他第三个老婆简·西摩的孩子。相比他那三个大名鼎鼎的姐姐,爱德华六世的存在感很弱。
来看看他的三个姐姐吧:简·格雷。在爱德华去世后,仅当了9天女王,就被玛丽一世关进伦敦塔。关于她,最著名的是那幅画:《简·格雷的处刑》。
《简·格雷的处刑》接着就说到玛丽一世。换个名字吧,血腥玛丽,这个很多人应该都知道了。她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对新教徒采取了血腥镇压。
在《王子与贫儿》中,从爱德华的视角讲到了玛丽,能感受到她身上散发出的阴郁性格。
伊丽莎白也是爱德华的姐姐,就是后来著名的伊丽莎白一世。她在位期间是英国文化的巅峰时期,莎士比亚、培根等巨匠,都是那个时代诞生的。
亨利八世一直想要个儿子,但始终未能如愿。伊丽莎白一世是他和第二任老婆安妮·博林所生的女儿。安妮·博林也是个狠角色,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屌丝的逆袭,或者霸道总裁爱上我。
个人感受
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不想就故事的背景进行展开介绍,我想说的是,这部小说给我的一点感受。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他的日子过得很苦,可是他自己并不知道。他那种生活和垃圾大院所有的孩子们过的是一样的,因此他也就以为那是自然的、舒服的生活。
和王子互换身份,贫儿当上了王子之后,有一段话这样说:
从前他的梦想原是非常愉快的;而眼前的现实却是多么可怕啊!
这是他为了他有罪,被上帝罚他当了王子以来,第一次几乎感觉到自自然然的快乐。
在开始的时候,我想,在贫民窟中生活、终日靠乞讨为生的贫儿,进入金碧辉煌的皇宫,每日有人伺候,该是多幸福的事啊!
然而很多事情并没有想当然,就像那有名的濠梁之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也不知道,一个过惯了穷日子的人,忽然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是不是就真的快乐。
答案是:否。
贫儿怀念贫民窟里的自由自在,想念奔跑的空地,想念一起疯闹的伙伴。对于他来说,一堆人站在那里伺候他,只能让他感到不自在。
看《变形记》综艺的时候,我们也能经常看见,很多孩子到了富人家,并不适应,也不快乐,他们还是怀念那个虽然穷但熟悉而温暖的家。
有些东西不是物质能够满足的,比如幸福感,比如快乐,比如开心。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在黄昏的时候跑到家附近的水坝边玩。夏天的时候,天黑得晚,晚霞非常漂亮,喊小孩回家吃饭的声音时不时传来。那是我记忆中最幸福的画面。若是让我到大别墅里,出门就是商场,那时的我恐怕不会喜欢。
儿时的记忆会影响人的一生,这我相信。从小,你身处那个环境,你的一切都与那个环境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个联系,不是说让你穿金戴银、锦衣玉食,就能够改变得了的。
这,是一个人的根。
据说故事的结局是童话般的,国王感受了人间疾苦,变成一个仁君;贫儿不做国王后,变得更开心了。
然而,这个故事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人从一生下来,就被刻上了标签,且很难逾越。纵使给你改变命运的机会,恐怕也只会因早已习惯而放弃吧。
故事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