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常在一起聚餐的高中同学齐聚一堂,除了我和妻子没带孩子,其余四人都把孩子带来了。即将不惑的我们,在一起聊的最多的,自然是孩子的话题;孩子的话题之中,教育问题又是绕不开的重中之重。
Y自打儿子出生起,一直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不过,他的重视仅限于两个方面,一是孩子的学习,二是孩子是否听话。前者的表现是从小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生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后者的症状是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却很少在乎孩子的内心感受,更不重视所谓的言传身教。这不,我们人都到齐了,还得等他十二点接儿子下课一起过来,这桌饭菜才能开席。
Z是小学数学老师,父亲是公务员,对社会上的潜规则,自然了然于胸。接受这些规则,对她来说毫不费力;浸染其中,也说不清她是受害者,还是参与者。不过,今天的她,变化还是挺大的。起初,她和Y一样,非常重视女儿的教育,可能这也是老师的通病吧。如今,她似乎想开了许多,开始接受女儿的平凡,该做的努力她依然没有放弃,但显然做了最坏的打算。
W是个医生,属于活得比较通透的那种人。她不爱权力,觉得性价比太低;她也不想拼教育,即使孩子默写只有二十分,她也可以一笑置之。当然,满分是一百,孩子的智力也没有问题。或许是得益于家庭的滋养,有或者是受工作的启发,她凡事看得很淡,也看得很透,总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派头。不管真实情况如何,她表现出来的松弛,是我们几个人望尘莫及的。
M是我们几个人中,唯一不在体制内工作的人,也是我们几个人中,结婚最晚、生子最迟的人。从他的表现来看,他对教育的期待似乎并没有多大,很是能够接受儿子的平庸。但是,这种表现并不能作数,毕竟他的儿子还没到读小学的阶段,他的想法也只是想法而已。不过,从他对儿子的宠溺来看,他的低预期似乎又是有根据的。正因为如此,我倒是挺替他担心的,毕竟为父者过慈,不是一件很好的事。
至于我和妻子,自然是两边都有,始终活在矛盾之中。但是,总的来说,我们还是能够接受最坏的结果的,即使我们依然心怀侥幸。或许,这就是可怜的天下父母心吧!
总而言之,我们多数人都在开始面对一个铁的现实——为人父母的过高期待与孩子的平凡之间矛盾。我看到了大家的无奈、自嘲与妥协,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愿意选择一条对孩子更友善的道路。我们在一起吃饭、聊天,不管花去了多少时间与金钱,仅就了解到自己并不孤单这一点,它就是很值得去做的一件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