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新知|什么是领导力?

新知|什么是领导力?

作者: 小幸甫 | 来源:发表于2019-06-15 19:20 被阅读0次

    领导力是可以坐在教室里学的会。因为领导力本身就是一门课程,但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就认为领导力是天赋,只有在实际岗位中才能磨练出来的能力。比如想要培养一个新人的领导力,一般是先把他放到基层锻炼几年,然后放到自己身边磨砺一段时间,我们就认为他就具备领导力了。

    中国人的观念受孔夫子影响,总认为那些贤者能者才能居上,所以孔夫子虽有弟子三千,但身通六艺者只有七十二人,成才者转化率非常低,这也反映中国古典哲学给的是挑人的哲学,而不是一套逻辑和流程的课程教学。

    东方有孔子、老子,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间时期还有释迦摩尼。这些圣贤是人类灵魂的引领者,开宗明义的大师,所以人们称他们为圣人,那我们现代人只能叫做“践人”,因为低垂的果实已经被采摘完毕,我们只能在先人的基础上实践和修修补补。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也体现在对人才的、领导力的认知上,有很大的不同。

    孔子的话很高级但你可能听不懂,产生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可能一句话一辈子都没有悟透,但就觉得很厉害,厉害在哪里总之又很难说清楚,所以我们评价传统文化常常用“博大精深”,反而对那些通俗的、具体的方法步骤有些不屑。

    而西方的哲学就要具体的多,比如柏拉图的弟子问他,人的定义是什么?他的回答是“人是无毛的两腿动物”。第二天弟子带来一只拔了毛的鸡,问“难道这也是人吗?”。在东方观念里,一个哲学问题的答案,最好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才显得有学问,但也带来一个问题,我们很难把这些道理和具体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这就像原则,并不能告诉我们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又很重要一个样。

    在西方哲学里,很多观念和定义就要具体的多,这种方式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比较具体的操作,逐渐就发展出了以逻辑为基础的各类学科和课程。最典型的就是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这对社会和科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为这套基于逻辑的方法,逐渐演化出了科学的雏形,科学发展就是基于严密的逻辑推理。

    西方人做事喜欢分步骤进行,把管理细化再流程化,那么领导力可以分步骤进行吗?

    领导力早中国观念里边是一种能者居上的,而不是培养起来的能力,可事实是领导力可以工具化。

    我们先看一个领导力培训的典型场景,一个组织的领导者想提升自己的领导力怎么办?他的答案是提升下属的执行力,所以会请执行力大师,给员工打鸡血,强制灌输“没有平台哪有你”,“感恩父母、领导老师”,《加西亚的信》等等,把全场人都能搞哭,让大家感激涕零。

    上完执行力课程之后,平均能够持续一个礼拜,机场视频里的大师效果好一点,能够让员工维持执行力两礼拜。两周后,员工该是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为什么做完执行力培训总是无效的?

    因为执行力是一个伪概念,在西方管理理念中,员工的执行力等于领导的领导力。比如一直在学习西方的日本公司,比如你的日本领导给你布置工作时,至少要五遍,1.告诉你要做什么,2.麻烦你重复一遍给他听,3.问你觉得他让你做这件事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4.问你觉得做这件事会遇到什么困难?该怎么解决?5.问你有更好的方法吗?当这连环五问结束,这个时候,你对这件事的理解和做出来的事情,基本就很接近于领导想要你做的事情了。

    有些三流领导却总是在事后给员工消极反馈,不问领导自己主动做了个事,会骂员工没有执行力“我让你干这事了吗?”,如果大小事都问他,又烦“老问我干啥”。中国领导最常说的是“你明白了吗?不要让我再说第二遍”,又要求下属一个眼神就能明白自己的意思,懒得把一个话多说两遍。

    总结:领导力可以学会,领导力的核心是一系列的工具。

    主题二:为什么下属越来越难管?

    管理的心理驱动力是“怕”,怕业绩不好被批评,怕迟到罚站,但现在为什么员工有恃无恐不怎么怕老板了?因为互联网放大了个人的能力。十年前的员工怕被开除,但现在被开除了可以跑滴滴、易到,卖面膜、做微商等。也就是领导力出现了新的时代特征:

    1.宏大的目标。

    打游戏都有目标,任何组织想变成游戏化的组织,就一定要有一个能嵌套到社会里的宏大的目标,例如带领三亿国人养成阅读习惯----樊登读书会,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巴巴。在《指数型组织》一书中提出,谷歌、优步都和人类有关的愿景,他们本身没有太多的实物资产,而是“撬动杠杆资产”。

    比如:LBNB没有自己的客房,但能利用伟大的愿景来撬动杠杆资产,樊登读书会的办公室有一句口号就是“影响中国指数”,每天全国几百场的读书会,从一开始几十个人发展到几百个人,再到现在的几百万,都是有着伟大愿景,宏大目标下的指数型增长。在《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力课程》中,可以给你提供寻找共同愿景的很多问题框架。

    2.清晰的规则。

    优步司机不需要给派单的人送礼,要多派单,要的是你之前的努力和良好记录,清晰明确的规则是根本的原则,优步用算法来调节规则。当有海量员工的时候,就可以用优化的算法来实现规则的执行。

    在组织管理中也是一样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法治,也就是建立清晰的规则来引导人们的行为,用量化的方式来帮助员工规划出重难点任务和清晰的工作路径。

    3.及时反馈。

    打游戏之所以让人着迷,就在于游戏给人以及时反馈。游戏的打怪捡装备升级,差不多几秒钟就会有一个小刺激,过会又有强刺激,所以让很多人沉迷。像微信小游戏的全民打飞机,上面的的游戏排名,就自带反馈。还有腾讯公司的发奖文化,每天到公司里员工都在琢磨着会被发个什么奖?做成了做好了的发“最佳成就奖”,做失败了叫“最佳探索奖”。

    这样游戏化的组织,是基于80、90后这一代是玩游戏长大的孩子,他们生活和熟悉的方式就是外界会给他们反馈,所以员工每天就会就带着这种期待去上班。如果你的同事跟你说,你真是太棒了,相信你上班几天都是开心的。

    为什么我们对别人的评价那么在意呢?因为相比于现代文明,我们的基因更多的是为了适应原始社会而改变的,我们的身体里,原始人从来没有离开过。原始人很在意同伴对你的评价,被孤立会怎样?会死。比如上台演讲,我们会说“紧张的要死”,饿的时候说“饿死我了”,哪里受了个小伤会说“疼死我了”,这些消极期待便是原始社会在我们基因中刻下的印记。

    当前社会,顶级的公司都在努力打造游戏化的组织,让员工来上班有种打怪升级的体验。而传统组织,平庸的领导开会进场,总是会说“好的大家都知道,就不说了。我们说说问题吧”,要知道在没有正向反馈的基础就开始消极反馈,这会让所有人跟着你沮丧。

    4.自愿参与。

    你和朋友打麻将,突然一个朋友掏出一把枪,逼着你出六饼,那这个时候游戏的乐趣就全无了。所以工作如果能激发员工自愿参与,那么工作的效率将会最大化。

    组织管理的一个禁忌就是不要在职场中,长期构建谎言,比如“只要你好好干,我是不会亏待你的”,那相应的员工也会予以回应“领导您放心,我会好好干的”。那么应该怎么让员工在有限的任期内,激发最大的潜力呢?可以用任期制帮助员工进行职业规划。

    现在真的要在一个组织干到死吗?当然除非是过劳死,一般来说干个5年10普遍是要换几次工作的人。怎么样让员工自愿来上班?像谷歌招人只招创意精英,就是那些在工作中没有任何情绪的人,他只关注这个事有没有干的更好。那一般的组织招人呢?可以在面试的时候就对一些问题进行沟通:“你打算干几年?几年后你从我们公司或者和部门离开,你希望是什么岗位?为了让你达成自己的目标,我会不遗余力地帮你干什么?”这类问题能点燃员工。

    稻盛和夫说,这个世界有三种人:自燃型的、点燃型的、阻燃型的。自燃型就是不用点自己就能够主动寻求人生的意义,想达成某个宏伟目标的人,这类人一般都会有着超常的影响力;点燃型的人是需要随着给予反馈、指引的人,这类人的目标需要外界不断的强化;最后是阻燃型的人,就像陶瓷,针插不动,水泼不进,这类人一般是一种消极的被动人格,往往口头禅就是“是你先对我如何如何的,不能怪我怎样怎样!”然后使劲的作贱自己。

    回到员工招聘的问题,组织要发展壮大就是要选择那些自燃型和点燃型的员工。在员工回答完以上的问题后,告诉他:我会努力的培养你,但你要经常出差、培训,可能还会经常加班。原则就是不要把公司包装的太好,包装的太好他的感觉就只会越来越糟糕。提前把困难说的很大,那将招到的是一群跟着你打天下的人,这会让他慢慢觉得越来越好。

    在达成一致之后,再次回应:我承诺会把你培养成什么什么样你目标中的人,但你要如何做,然后我会保证怎么做,接着写下你的义务、我的义务。这样的协议虽然没有法律效应,但可以在员工松懈之后,拿出来激励他,这也是上司在践行他的诺言。

    如果员工的目标是四年内到某部门小主管,三是可以在三年半的时候,问他找到下家了吗?吓唬一下他,世界那么大你不想去看看?这个时候可以更好的帮助员工理清自己的发展方向,也有利于组织的自我更新和员工的激励。

    组织要管理好对现员工的关系,还要管好前员工的关系,因为前员工散布在各个角落的关系,对组织来说是一种极好的资源,前提是老板要有足够大的格局、见识和眼界。如果是老板格局不大的,会用尽各种手段逼迫、吓唬员工。要记得前员工是组织的资产。

    本文观点转自:

    【1】《指数型组织》

    【2】樊登读书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知|什么是领导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xi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