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在买东西或做决策的时候经常需要去判断,某个东西是不是真的有效?
最底层的判断力是既然这个东西“贵”,那么它应该肯定有效,至少应该比便宜的要有效。但是材料贵就真的会有效吗?
有个笑话叫“珍珠翡翠白玉汤”,说这个汤是用珍珠、翡翠和白玉这些最贵的东西熬出来的 —— 也就是白开水,它对身体没有任何作用。
还有一种酒在普通的酒中添加了一些黄金粉,价格是上去了,但他的本质还是一种酒,加进去的金粉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
“贵”可以让你觉得有效,最多相当于“理论上应该有效” —— 可是真正有没有效,得看实践。
第二层判断力,是有个熟人吃了这个保健品有效,所以我认为它有效。这一条又刷掉了很多人。
第三层判断力,是对人群的研究。假设二十年后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某个保健品集团为了跟上人民日益增长的智商,委托某大学出了一个报告,说吃了这个保健品的人群的身体状况,平均而言,比没吃的人群好。那这个报告能说明这个保健品有效吗?
2/
前三层思维都是普通人常用的思维方式,那么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又是怎么样的呢?
说 X 对 Y 有效,就是要建立从 X 到 Y 的一个因果关系:X→Y。
事情的复杂之处在于,往往会有一个其他因素,Z,既影响了 X 也影响了 Y。
判断力的第四层,就是如此这般、你想到一个因素就控制一个因素……这已经是科学方法。
第五层判断力是随机实验。这是一个天才的设想,能够排除一切干扰因素!
大规模随机分组的好处就在于,因为没有使用任何主观分类标准,那就不管你有什么干扰因素,这个干扰因素在两个组里的强度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只要实验的样本量足够大,随机分成的两组之间就不会有本质的差异。
但是随机试验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有些事儿不能做实验。比如你想知道吸烟是否真的导致了癌症,你总不能把人分成两组,逼着其中一组人每天吸烟吧?
第六层判断力,也是过去三十年“因果革命”的一个杰出贡献,就是用更简单、更准确的方法决定到底应该控制哪些变量。
科学家已经得出了两条判断规则。给定任何一个因果关系图,我们都能使用这两条规则确定,到底哪些变量应该被控制。
第一条规则是“后门”路径的信息传递必须被隔断。所谓后门路径,就是从 X 到 Y 的一条连通路径,其中起始的箭头指向 X。后门路径中可能包含干扰因素,你需要控制其中一个变量,阻断信息传递。
第二条规则是如果后门路径中有“A → B ← C”这样的“碰撞”结构,那就不要控制了,因为其中的 B 已经阻断了 A 和 C 的信息交流,控制反而会带来干扰。
3/
总结一下,判断力一共分六层:
第一层,贵的就是好的;
第二层,别人用着好,它就是好的;
第三层,针对某个人群做个测试就认为它是有效的;
第四层,根据因果关系找到控制因素,找到一个就控制一个;
第五层,随机分组试验,使用随机排除干扰;
第六层,使用因果关系图及两条规则,找到应该控制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