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时代

作者: 萝卜尊 | 来源:发表于2016-01-11 10:11 被阅读209次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提问:你的高中时代是怎么样的?

    提问人说自己高中是在尖子班,不管是学习氛围还是同学之间的情谊都很和谐,并没有感觉到暗无天日的压抑、同学之间怒目相视,生怕被别人窃取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总结之类的。

    提问人还说是不是因为自己在尖子班所以没有遇到这些,所谓的高中的黑暗岁月或许只是个别现象,普通高中生的真实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作为一个离开高中校园6年,一直把高中生活定义为最黑暗岁月的人,我觉得自己对于这个话题还是有些话说说的。虽然现在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但每次做梦梦见高考都会再次被吓醒,惊出一身冷汗。

    有时候是梦见自己被老师刁难,叫我回答的问题答不出来;有时候是考试的时候,明明滚瓜烂熟的知识点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还有时候是在高考考场上,不是忘记带笔就是忘记带准考证,慌乱无比;或者,只是坐在课桌上发呆,想着距离高考只有100天不到的时间了,还有无数的课本要看,无数的习题要做,现在这个样子,怎么去参加高考哇?于是,被吓得不行!

    每次被惊醒后,想到现在已经经历过了高考,都会感到特别欣慰,那个过程我总算过来了。

    实际上,身处其中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那四年(复读了一年)的时光有多么难捱,而之所以觉得自己的高中生活最黑暗,完全是因为那个时候失去了学习成绩这一举足轻重的优势,从而衍生出来的无穷无尽的自卑。

    05年,我以非常微弱的分数优势考进了县城的重点高中,按理说,这起码是一件好事,但我和我的家人都没有因此而高兴起来。

    初中三年,我一直是班上的第一名,全校的前几名,但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我的成绩是班上的第四名,全校的三十名。本来,这个成绩进入重点高中是没有很大希望的,但是由于那一年的一些制度改革,就是说初二时期的生物和政治、历史考试成绩也纳入了考核范围,这几个科目的成绩必须80分以上才能通过第一轮选拔。由于这个门槛的限制,一些中考成绩比我好的同学被挡在门外,而我借着这个政策的眷顾进入了理想中的重点高中。

    虽然是进了这个门了,但压力无处不在。中考前这个学校就通过拔尖考试录取了200名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那次拔尖考试我也参加了,低了录取分数线5分)。这200名学生被安排在各个班级,我们班上当时有11名同学是通过拔尖考试进来的,我的中考成绩排在了全班41名,整个班级共70多人。

    从进入高中的第一天起,我就在等待一次考试的机会,来证明41名并不是我的真实水平。

    一个月后,学校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我算是认真备考和复习了,但也只是个33名,并没有比41名好多少。

    这个打击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甚至可以算是致命的,在那个分数至上的年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你成绩好,说什么都对,做什么都对,你成绩不好,呼吸都是错的。

    那时候的我真真是玻璃心到了极点,因为成绩不够优异就觉得自己卑微到尘埃里了,连抬头走路的自信都没有。而最最害怕的是见到初中时期的熟人了,他们说的每一句话仿佛都是挑衅,提醒着我此刻是多么的失败。更为忧伤的是,有些人是躲不掉的,比如那些初中时期和我是校友,现在是同班同学的人,又或者那几个初中时和我在一个班,现在在我隔壁班的同学。

    为了掩藏自己心底的那份自卑,我的话越来越少。大部分时间,我一个人去食堂吃饭,一个人去学校的小卖部买生活用品,一个人去热水房打开水,一个人做作业,遇上不懂的题,也不好意思去问成绩好的同学,实在解决不了了,就拿好朋友的作业本看一下,然后继续自己默默推算,把标准公式在心里默记一遍,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让自己心安一些罢了。

    我那时候的同桌,是一个很爱笑的女孩。她总是一遍遍告诉我说:学习成绩代表不了了一切,你应该开心起来。

    我感激她,却也找不到让自己开心起来的理由。

    一次,筹办全国中学生作文比赛的几个工作人员来到我们学校宣传,另外,还有一位作家来讲授一家写作的技巧。

    我同桌拉着我去听讲座,末了,她拿着我的笔记本请那位作家在我的本子上签名。

    作家拿起笔飞速签了名,正准备把本子递回来的时候,我同桌微笑着说:“能麻烦你再多写几个字吗,就写相信自己好了”。作家抬头看了她一眼,写下了那四个字。

    我同桌拿着签了名的本子交给我,特别兴奋,说:“那是我最想对你说的话了。”

    后来的日子里,她无数次地和我说,她觉得我主要是心态不好,把考试看得太重要了,反而发挥不出真实的水平。不如看淡一些,就算考得不好,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找到自己的失误点,力争在下一次有所进步。

    我相信,那个阶段的她已经是在尽力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我了,她自己就是这样子实践的。后来,她靠着一步一步踏实的积累和努力,考到了本省一所还不错的一本院校,毕业后,在北京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的自己喜欢的工作。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继续说我高一时期的情况。

    高一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我考到了班上的第24名,依然是不怎么好的成绩。我的物理成绩特别差,基本徘徊在20~50分(总分100分)之间。成绩最好的是语文,很难跌出前三。

    高一第二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基本认定了自己就是一个成绩平平的中等生了,也已经不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能够考进班级前10了,所以,那个学期,相对而言,我的精神状态还是放松的。

    我收到了很多人的信,那是那个阶段最令我开心的事情,有的是别的学校的朋友寄过来的,有的是本校或者本班的笔友写给我的。

    每封信我都会很认真地回信,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得写出每一个字,写完后将信纸折成心形,装进带着墨香的信封里。

    那一学期,我和另外两个女生住进了学校一个老师的家属的房子里。

    那是一座很老式的旧房子,空间很小,只有两个简易床和一张书桌。房子的主人是一个年近40的阿姨,她从我们这儿收取一些房租,答应让我们住在那儿,附带给我们准备好每日用的热水。

    我们三个初中是在同一个学校的,高一时,S姑娘和我在一个班,而Q姑娘和S姑娘初中时在一个班,所以互相都认识了。

    我会愿意住到那个小屋里去是因为我想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S姑娘是为了陪我,才住进去的。而Q姑娘是觉得在寝室比较孤单,特别想要一种熟悉的安全感。

    我们三个就这样子住到一起了。

    那个小房子其实是很简陋的,只是我们相聚在一起的欢乐冲散了那份不堪。下了晚自习以后,寝室里面的灯熄了,但是我们房间的灯是由我们自己控制的。

    有时候我们会去学校的小卖部买一些水果,或者零食来吃,一边吃一边聊起初中时候的事情。

    遇上考试的时候,我们也会在这个小房子里面复习一下,虽然那时候我们并不打算做很勤奋的学生。

    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洗漱完毕,躺在床上,然后,聊各种八卦。

    我们共同的朋友时不时会给我们写信,每次,我们都是把信拿到这个小房子里面,互相交换着看。

    学校在每个星期五的下午会打开校门两个小时,允许所有的学生外出,我们称之为“放风”。每次放风的时候,我会和S姑娘Q姑娘一起出去逛街,到街上吃一餐好吃的,或者把零钱都攒起来买一件我们都喜欢的姐妹装。那时候的我们还没有护肤的概念,一件漂亮的衣服已经是我们理解的最好的装扮自己外在的方式了。

    那几年,大头贴在学校火得不要不要的。五块钱可以拍一张,一张有12小张,拍下12个瞬间。

    遇上我们三个都精心打扮的时候,我们会去校门外拍一套大头贴。把拍得最好的一张剪下来送给彼此,再挑选出拍得还不赖的一张,和着一封信,寄给关系最好的朋友。

    那时候手机并不普遍,学校是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的。公用电话亭倒是很多,书信也是满天飞。

    于是,我们经常给父母亲人打电话,给朋友写信。

    高一快结束的时候,关于文理分班的消息在学校传开了。当时,我们班上不知道因为什么被分成了好几个派别。

    有以学业为主的努力派,除开睡觉和吃饭,99%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上,下课时那短短的10分钟里,他们也在做习题或者背诵课文,不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喧闹,他们都不会被惊扰。通常,他们的学习成绩都不差,但也不是最好的那一部分。

    有以实力著称的学霸派,他们仿佛不用多么努力就能够拿到不错的成绩,他们是老师的宠儿,也是大家膜拜的对象。

    另外,有以打架斗殴和谈恋爱出名的酷酷派,他们用灵活的头脑和大胆的行为和老师以及教导主任斗智斗勇,似乎,每一天都元气满满,把日子搅和得热气腾腾。

    而像我这种,既不闹事,也不上进的学生,占了大多数,我们自嘲为边缘派。

    当文理分班的通知下来的时候,班主任都想留住学霸派和努力派,把酷酷派分配到的别的班级,至于边缘派,任其自生自灭。

    这只是作为一个班主任的私心,实际上,最终的决定来自于每一个学生自己。

    我有过短暂的纠结选文科还是理科。文科,我地理不好,理科,物理不好。

    然后,班主任,找我谈话了。

    班主任是教化学的,我们班理所当然成了理科班。

    当时的班主任,在我们心里,并没有什么威严,甚至有很多不好的负面评价。我虽然和班主任的接触不多,但是对他也没有什么好的印象。

    当他问我学文科还是理科的时候,我说还没想好。我最初的本意是希望他帮我分析一下,给点意见的。但是他直指要害地说:“那,先来看看你上次考试的的物理成绩”,于是,我坚定的说我喜欢文科,会离开这个班级。

    虽然,我是带有一点点赌气做出了这个抉择,但我心里清楚地知道:在文科方面,我还是有一丝丝优势的。另外,我真的想换个环境了。

    后来,听周围一些同学说班主任也找他们谈话了,大致意思是让他们去读文科。他们理直气壮地拒绝了,说自己喜欢理科,哪怕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这都是自己的事,不需要别人负责。

    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在哪个阶段,都显得特别重要!那时候的我,是没有那份思考的。

    选定了文科以后,我意识到,新的希望要来了,毕竟,每次选择过后,都有一个重新开始。

    期末考试前夕,学校通知下来,说要进行奥数比赛的人员选拔,我悄悄报了名。

    我自知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代表学校去和整个省,乃至全国的中学生进行比拼。

    我只是想给自己一个机会,参与这样一场考试,去看一下奥数的考试题目到底是什么样的,究竟有多难。

    那个暑假,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去做数学习题,并不是期待能够考一个不错的成绩,只是想自己证明一下,我努力一点,到底会有怎么样的进步。

    高二开学的时候,我到了一个新的班级。这个班级,有四十几个人是原先就在这里的,其他的三十几个人都是从别的班级分过来的。

    学校统计了我们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剔除了理科科目后,我的文科总成绩在新的班级排到了第九名,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新的班主任对待新进来的同学都还算热情,加上我考进来的成绩还算不错,所以,班主任对我也多了一份关注。

    开学不久后,奥数选拔的考试就开始了。

    考试的题目,我现在一个都想不起来了。我只记得,题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但也并不容易,最后的一个大题,我是连题目都没看懂的。

    但是,我还是尽力把自己能写的答案都写上去了,至于对或错,已经不是我能掌控的部分了。我也没有很慌张,毕竟一开始就是抱着尝试的心态去参与这样一场考试的。

    等到公布成绩的时候,我从新的班主任那儿得知自己考了八十多分,总分是150啊,我这算是没及格呢。

    然而,这个成绩在文科班来说已经算中上了,因为,当时文科班里参与这场考试的,最高分也只有九十多分。而理科班则不一样,他们的最高分是147分。

    那一刻,我居然有些小小的庆幸自己没有选择理科,要不然,我这个成绩,还不被秒杀成渣渣。

    新的班主任对我有些刮目相看,数学是文科生的弱项,我能在这方面占优势,起码有些许的希望。

    只是,我很快就让他失望了。在接下来的月考中,我数学才考了五十多分,刷新了我整个学生时代的历史记录,也把班主任刚刚建立起来的一份希望刷掉了一半。之后,他对我,就一直是不冷不热的态度。

    感觉,我的整个高中时代都是围绕成绩、分数、考试、这些词展开的,但实际上,谁的又不是呢?在那个年代,读书似乎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成绩意味着一切,即使你在不在乎,你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都会提醒着你去在乎。

    一直到高考,我都是规规矩矩的过着。学校、食堂、寝室,三点一线,日子一日一日的重复着,没有很大的变化。

    从高二开始,我就很少给朋友写信了,他们也是偶尔给我来封信,简单说一下目前的生活。到后来,一封信都没有了。

    学校会定期举办一些征文比赛,每一次我都去参加了,三年下来,也有了十几个荣誉证书。

    高三开始,我和班上最努力的一拨人坐在了一起。我们互相加油鼓劲,遇上不懂的问题,要么请教老师,要么找当时班上的第一名来答疑。

    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我从来不觉得身边的同学是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毕竟,高考是整个中国所有的高三学子之间的竞争,从这个层面来看,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是很小的个体了。

    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别人的前进或退步,我唯一能把握的,就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收获。

    高考前,我的模拟考成绩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可以冲刺一本,不好的时候连二本线都够不着。

    那时候,我并没有去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现在看来,觉得那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死记硬背上,没有真正去理解解题方法和答题思路,总是跟着感觉走,所以,一些曾经做错的题目还是会再次出错。另外,我没有归纳总结的习惯,那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我一直都一知半解,答题时全凭猜测。

    第一次高考时,我就像一个赌徒一般,所以,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于是,我决定复读。

    我父母并不是很同意我去复读,他们觉得,浪费一年的时间去赌另一个未知,是很不明智的。大学毕竟只是一个平台,在一般的大学,一样可以出类拔萃,奋进向上。

    他们说的我都同意,但是我不甘心。加上父母一直在外地做生意,从小,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我自己做决定,所以,这一次,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复读了。

    我一个人拿着行李,到复读学校去报道。接待我的是一位从我之前的高中学校转过来的老师,他答应把我分到最好的班里去。

    于是,我进入了那所学校最好的复读班,但也是人数最多的一个班,整整有150多人。一直到我第二次参加高考,班上的人我还只能认出七分之一。

    到复读班后,我才知道,原来复读是这么的普遍。当时班上有好几个是复读了三四年了的学生,其中有一个男生和我在是同一个高中学校的,这已经是他复读的第四年了。他的成绩一直都非常好,但是,每次高考的时候就发挥失常,上一年,好不容易考上了一个二本,却被调剂到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他心一横,又来复读了。

    复读,其实就是把高三的学习内容再进行一遍,再加上无数的试卷分析。

    我的复读生活并不压抑,反而,那一年,是我高中生涯中,感觉最充实和快乐的一年了。

    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和同寝室的一个同学去操场跑上三圈,然后再去早读。

    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我把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背书和做习题。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我还给自己制定了大大小小的规矩。比如,每天做一套英语试卷,决不能间断,把错误的题目重新誊写到改错本上,一个星期复习一遍,比如,每天睡前听一个小时的李阳疯狂英语,再比如,一个学期内,要把历史和政治课本背的滚瓜烂熟……

    在班上,我认识了学校一个老师的女儿,她也是我的同学。每天,她都是先帮我在学校食堂的教师窗口带一份可口的饭菜,然后再自己回家里吃饭。到现在,我都很怀念教师食堂的饭菜,更怀念和感激,那一年里,她的关怀。

    来复读班后,我的成绩也进步很大,从最开始的全班十几名慢慢的变到了全班的前几名,最好的时候是全校的第四名。

    那时候我的想法是:把优势科目变得更为优势,至于那些一直学不好的科目,就平常心面对好了,荒废那么久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扭转局面的。

    这个方法还是管用的,渐渐的,我找到了一点自信,也找到了一点方向,觉得通过努力还是有机会,靠近理想的。

    第二次高考,我是在本校参加考试的,这已经算是运气很好了。

    考试那两天,身体出现了一些状况,但也撑着过来了。

    查成绩的时候,我是很淡定的,语数外科目的成绩都还算可以,唯独文综严重拖后腿,300分的总分我只拿到了不到200分,刚刚及格的水平。

    本以为这次没机会考上一个一本院校了。傍晚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一本线的录取分数线,没想到自己居然侥幸地超过了几分。好吧,也算是对自己这一年的一个交代了。终于,要和高中生活说再见了。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我的高中生活,其实就是最最普通的一个高中生的经历,没有很大的惊喜,也没有特别特别大的失败,无非就是考试成绩不好了这样。

    如果说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怎么样去面对呢?

    我会告诉自己去好好经历,不要管这个过程我到底能不能收获,会不会有所成就,当然,最好的是,在那个阶段就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如果在那个时候就确定写作是我的一个爱好,是我愿意坚持到底的事情,那我就去写好了,仅此而已。

    我还想告诉那个时候的自己,要勇敢一些,多去尝试。主动去跟仰慕的人交朋友,而不是担心别人会看不起我。

    毕竟,一次高考绝不足矣,决定人生。

    当年我们班成绩最好的同学,考上了武汉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的省城,做了一名名公务员。聊起现在的生活,她很知足,有爱的人在身边,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节假日可回家看看,这样的日子也算温情洋溢。

    高一时,班上有个特别聪明伶俐的女同学,她在高考前因为和班主任吵架而退学了,她的男朋友也跟着一起退了学。之后,他们卖过电脑、卖过药材,开过眼镜店,最后回到家乡开了了小店。现在,他们有了两个孩子,在县城买了大房子,生活过的也是越来越有希望了。

    当年,班上特别贫困的一个女同学,现在嫁入了豪门,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完全没有了曾经的慌乱无措;当年班上男生推选出来的班花,现在已经微微发福了一些,美丽依然,只是没有当年的清纯啦。

    时间总会无声无息的,改变一些事情,改变一些人。

    曾经以为天大的事情,日后回首,也只不过尔尔。

    珍惜每一个阶段的独特感受,每一个回忆都是曾经,每一个当下都是最好的光景呐。

    文/萝卜尊,微信公众号:行动派萝卜尊(xingdongpai52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高中时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bq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