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前就开始持续下雨,今年节前节后的雨水可真是多。古人说:“春雨贵如油”,凡事物极必反,太多了也不好,成了“雨多令人愁!”
今天是新学期第一天,早早起来为娃们准备早饭。在阳台突然瞥见一轮火红的太阳升起,为持续阴雨而烦躁的心中突然涌入一股愉悦,一种希望来临的愉悦。
大娃是初中的最后一学期,还剩100多天要中考了,即将迎来人生中第一个坎,而且是大坎:淘汰率超过一半的中考。高考的淘汰率也就百分之十几吧?好好坏坏,绝大多数的高中生都能考上,而中考不是,硬生生要涮下来一半多。
这是我们的教育制度设置的一个关卡,这是人为设置的一个过滤器,而且门槛不低。目的不言而喻:国家需要大学生、需要人才,但更需要技术工人。从国家角度考虑,充实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一点也不比知识人才次要,相反更重要。
站在宏观的角度,应该说没有太大的错误,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一个国家不可能只需要只会握笔的知识分子,更大的需求是会拿扳手的工人、会挥锄头的农民。
不过很多父母做为一个普通人,从微观的角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当工人,让别人去当工人!于是激烈的争夺一年一年逐渐叠加,不断接近天花板,糅合其他因素一起来到了社会撕裂的边缘。
以人为方式粗暴切割微观个体的命运这个弊端之所以在以前表现的并不明显,基本上是和经济的发展曲线相吻合的。没钱的时候没什么想法,也就没什么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可言。或许那时候的人生、命运只能简单地理解到柴米油盐的程度。那时候的群体没有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和追求,人的命运被贫弱锁死在一亩三分田上,那时候的确需要强制学习,那时候的“切割”不会造成多大的痛苦或伤害,那时候痛苦的主要是国家,“切割”不到急需的知识分子。
现在痛苦的是在足够经济条件支撑下改变命运强烈的我们了,谁都不想被“切下”,按说需要改变方式了,可是那把“刀”依然保持切割状态,没有太大变化。
为什么不改变“切割方式”?与其在“切割”后强行把“扳手”塞给年轻人,还不如在他们充满好奇的可塑年代给他玩具“扳手”?日后,他会很确定,扳手才是他人生价值所在。有真实的案例,一个被父亲强迫要求考进北大的男孩,在痛苦的坚持后,离开了父母觉得价值所在的北大,换到了他认为价值所在的职业学校。
国家的意图也没有大错,但为什么还要继续用这种粗暴的”切割“方式?而不是在一开始就润物式导入?
利益!巨大的利益!
从上到下,无数混迹在我们身边的精英主义、利己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共同把教育做成了一块肥厚的大蛋糕!
其实教育改革并不会让这块蛋糕消失,甚至会更大,只是改革会替换现在正吃着蛋糕的人,而这些大口吃蛋糕的人,并不全是”新东方“这一类的纯资本主义者。
面对窗外这轮火红的太阳,心中突然闪过一个可笑的念头:在大娃开始的中考冲刺的最后一学期,而且是开学的第一天,这火红的太阳是不是带给她一个好兆头?是不是给我这个焦虑又使不上劲的爸爸一个暗示?可是瞬间又为自己无助到迷信而好笑,这太阳只为我的娃而升起么?如果它的确是给我带来暗示,那所有的孩子不也都得到么?那不是又等于没有么?
与其用激烈的撕扯去争抢高悬的太阳,为什么不在每一个孩子心中装入一个“太阳”,持续有光!
这不正是”教育“的本质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