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书节是一块遮羞布吗?

读书节是一块遮羞布吗?

作者: 小火咕嘟 | 来源:发表于2017-05-15 23:34 被阅读24次
    Paste_Image.png

    字数:2368 写作时间:2小时10分钟 阅读需要6分钟


    读书节快过去一个月了,我很想问一下各位小朋友:你在读书节买的书寄到了吗?都已经拆封了吗?拆封的书已经看过10页了吗?

    我个人以前不太知道读书节这个节日。直到前些日子读书节那两天忽然被刷屏。有很多听过的没听过的作者都被组织起来,热心的推荐他们心目中书籍的No.1,大大安慰了迷茫的读者们。可惜这种推荐活动挺多的,推荐出来的书籍的绝对数量也太多,结果大家反而更迷茫了。

    读书节这个节日挺有意思的。这个地方就在于不是很能理解这个节日的诉求是什么。是在读书节这两天才可以认真的读书么?或者这两天读书的效率可以倍增么?还是这两天买书可以便宜(这倒是有可能的!)?

    那过了读书节这几天应该怎么办呢?没有了节日加成,还叫不叫人读书了……

    我忽然觉得读书节就好像学雷锋日。乍一听十分有意义,既有个人价值又有社会价值,但是细思极恐。仅仅每年提出一天来宣传某个价值观,那么剩下的354天应该如何自处呢?

    用动员式的手法,来鼓励大家做每天应该持续做的事情,本身很有问题。但是如果天天能够自觉地做到某个事情,那么用来做全民动员的节日仿佛又没什么用。想一想,为啥没有吃饭节,呼吸新鲜空气节呢。

    看到了读书节所做的很多营销活动,我开始有点明白了。如果把读书节改为“大咖的读书推荐节”,那就可以让人一下子抓住重点了。

    读书就能成长吗?

    我们从小到大听了不少言不由衷的伪感念。例如,你现在好好学习,长大了就能当科学家;你现在高中努努力,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上大学不要谈恋爱,好好学习,工作后谈恋爱机会多的是;结婚就好了,有孩子就踏实了……这些话如果你都相信了,那么你前半生还是蛮坎坷的。

    所以对别人给你灌输的概念保持基本的疑虑之心,是我们对抗这个复杂世界的一大法宝。

    读书就能成长并且成才,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伪概念。

    从古以来,把书籍当成朋友的谚语、歇后语、成语、名人名言等等不要太多。百度都知道,我就不多举例了。但其实书籍依然只是一个载体,把书籍当朋友并不一定让你出色,因为这只是第一个层次而已。

    我个人看法,书籍的很多属性并不是很重要,纸张的颜色很重要吗?封面好看很重要吗?当然价格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太贵了,我们就有点买不起了。(说明一下,我们这里讨论的书籍指的是文字类书籍,不包括图片类书籍)

    书籍最重要的属性就是它的内容。内容质量不高,装帧再为豪华,价值也有限。而书籍的内容又是以文字形式作为承载的,当文字被印刷出来的时候,并没有用,只有当读者阅读并接受以后形成的信息,才开始变的可能有用起来。

    但信息都是有价值的吗?

    看书获得的信息,有时候就是一个陷阱。在阅读的时候,有时不免获得了成长的幻象。但当放下书本,重新面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书中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就好像两个平行宇宙:我知道他很好,但是却用不到啊。

    当年孔乙己的茴香豆的四种写法肯定也是从书本上看来的吧。但当他试图把这个技能用出来的时候,收到的只有嘲笑。不仅鲁镇酒馆里的人在笑他,连看着他的故事的我们也在笑他:这实在太蠢了,就算掌握了八种写法又有什么用呢。当我们笑过他之后,一转身却也常常会掉进这个陷阱里去。

    是的,背一千首古诗词并不是知识;知道马云在某次大会上说了什么金句,也不是知识;知道荷花在古代被称作"菡萏"依然不是知识。很多信息都不能算作是知识。那么承载信息的书籍就更隔得更远了。

    如果在信息和知识的概念上分不清楚,那么很容易被当前信息大爆发所影响,总觉得自己有学不完的东西,变得焦虑且无所适从。

    知识这种东西难以量化,所以人们只好用读书量来量化。仿佛看得多,就懂得多,就变成大牛了。

    记得有个新东方英语老师,小伙子阅读量极大,平均一天读一本书,甚至有时两本。这种高速技能获得了不少网友的追捧,圈粉不少。也做了不少讲座,分享自己是怎样快速阅读的。

    如果从效率上看,作者写书可能用了几个月,他只用一天就足够接收了。别人一辈子顶天了读书时间加起来达到20年,他老人家折算一下,可以达到几百年。这个输入输出速度比,基本上是步行和动车列车的差距了。

    但是有一个悖论,假如说他看书能够接受的信息是40%(已经很不错了),照他这种输入速度,一星期写出一本书来也是绰绰有余的。这件事绝对有价值,毕竟买书还要花钱,写书是可以挣钱的呀。

    至今还没有听说他有写书的行为。可见从书中获取信息,再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然后再输出,绝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更何况书籍的海洋和我们自己地球上的海洋一样,里面潜藏着大量的垃圾,而且垃圾还有越来越增多的趋势。有些垃圾漂浮在海面,一眼可以看到,有些垃圾深藏在海底,但危害更大。

    关于读书节

    感觉读书节更像是一个刻奇事件。和大规模组织孩子在学校操场上给家长洗脚性质类似。作为一个仪式感来说,虽然可以对学习有所促进,但是这个一年一度的仪式感频率实在太低了些,堪比春节放假。能不能促进读书这个需要日常积累的行为,我深表怀疑。而且经常做才有效果的事情,却需要一个特定的仪式感进行鼓励,感觉有点怪怪的。

    古代人读书的时候需要沐浴更衣、焚香祷告,仪式感做得十足十。但其实也并没有使得知识的接收更加容易。就好像我国古代皇天求雨登台祭祀一样,跟下雨这件事的关系实在不大。

    就象上面说的,现在读书节一个固定的节目是名人推荐,名人们列出自己最爱的十本书;或者扔到荒岛十年只能带一本的那本书;或者此生只能最后读一本的那本书……这个榜单似乎能无限的延续下去,但这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一本书,有的人可以看出世间百态,人间是非,有的人却只能看到离奇故事,诲淫诲盗。

    假如你水平不够,名人推荐的书,我相信你也看不出很深的境界,毕竟可能需要其他很多的书籍作为铺垫和积累;如果你的水平够高,阅读量巨大,知识层次丰富,那么你还需要别人给你推荐吗?

    其实给人出主意往往是每个人的爱好。照着古籍经典堆里随便一划拉,是都能选出一本“此生必读之书”的。而且四平八稳,毫无问题。但这对于被推荐者,有什么价值呢。

    人是很容易找仪式感的生物。据研究我们的近亲大猩猩,就很容易发展出族群特有的各种奇怪的仪式感来,本人也写过应该给学习增加仪式感的小文章。但是给学习增加仪式感的目的是更快的进入状态,而不是自我感觉“已学习”,这区别还是挺大的。

    真正爱书之人,每天都是读书日,根本不会在乎是否是读书节。

    爱读书的人,读书往往会作为一件和吃饭、喝水、睡觉一样的人的正常需求。

    从来没有人弄个吃饭节之类的,因为你不吃饭会饿;但是不读书,好多人也活得好好的,那么实际上他们是没有动机的。这样的话,就算是全年都是读书节,也没有一点用处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节是一块遮羞布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ek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