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圈里比较热闹,都在讨论教育部关于教育惩戒的内容,让大家看到最高教育评价机构对于教育现状态度的转变。其实,惩戒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只不过由于众多社会因素导致孩子成了不可惩戒的对象,进而导致了教育的畸形。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就是从目标上评价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教育过程中的惩戒是必要而且必须的,是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引导和强化,是习惯养成的保障。好比国家一样,不能说有了圣贤先哲的宣传和引导,就可以没有公检法等权利机关,有奖有罚才能有效。
低年级好习惯就是“条件反射”。孩子刚上学,家长内心的兴奋和焦虑是相伴的,严格和怜爱也是相伴的。放学写作业是必须的,如果孩子不想写或者想先玩后写怎么办?不行,先写后玩是规矩!能文不武,如果态度亮明了还不行,一巴掌过去就行了,必须就是必须,这是家长的责任。小孩子能惩罚,因为他们记性还不好,不会记仇的(小孩子心智发育不足,理解不了大道理,偶尔的快乐会弥散到整个童年),而且惩罚也有效果。有一点要强调: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养一个好习惯,高大上点的说法是建立一个新的“脑回路”,也就是俗称的“条件反射”。惩罚只是开始,需要每天坚持下去,直到孩子放学就知道先去写作业,这样就建立起一个新的行为习惯。就怕家长今天心血来潮武力制服,明天又可怜孩子“先玩儿五分钟吧”,这样导致的是孩子不知道习惯到底是什么,还怎么养成好习惯?所谓“好习惯21天养成”不是说的时间,说的是需要持续的强化和坚持。
中高年级是在“拗”习惯,就是在往回别。低年级没有养成每天回家先写作业的习惯,中高年级就麻烦了。此时更需要陪伴了,而且是意志坚定的陪伴!比如学生改错题,有的孩子非得等到放学,等着老师说回家再改吧。如果老师有时间能够意志坚定地不走,看着等着学生改完,家长再积极配合,态度一致,不出一周,学生会把这个习惯养成的。写作业也是如此,如果觉得字不好,从小就要严格要求,不行了就重写,相信一个月就行了。还有孩子脾气大,给家长摆脸子,爸爸这个“核武器”就有了用武之地。对于特殊孩子,只有比他更特殊,完全击穿他这种错误的自我保护方式,才能让他明白“尊敬长辈是必须,不是口号”!当然,这只是开始,需要每天坚持的强化,态度鲜明的强化,六亲不认的强化,才有可能把孩子的坏习惯别过来。
恩格斯说:“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我想说:最大的进步从纠正不良习惯中获得!让惩戒成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恩威并济方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