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学校毕业后,便停止了自我成长,不再去学习新的技能和掌握新知识,生命似乎停滞了一般。
相反,有些人哪怕到了七八十岁,还在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学习新的技能,让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热气腾腾。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摆脱自我束缚,坚持自我成长。
长大成人后,我们会用一生的时间追求幸福,希望自我能够得到满足。
所以,一旦出现新的变化时,自我都会发问:“我应该如何改造外部世界,让它更符合我的喜好和期待?”
实际上,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改造外部世界,而是改变自身的习惯和行为模式。
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我们觉得这就是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不知觉地陷入到自我束缚中。
习惯有好有坏,如果要持续成长,我们必须打破现有的条件反射,改掉不良习惯。想要做到这一点,要善于剖析自我,梳理每个习惯是怎么形成的。
比如,有些人的哭闹习惯是在小时候养成的,那时候是为了吸引父母的的注意。然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又不断强化这个习惯。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想得到父母的关注,就会哭闹。
当意识到这个习惯之后,就要反省自己这个习惯在现阶段对自己是否还有帮助,如果没有,就要有意识地去改变,从而摆脱自我束缚。
承受痛苦是人生的必修课
承受痛苦是人生的必修课,如果我们能尽早认识到这个真相,它就可以带来两大收获:一是痛苦可以让人接受世界的本来面目;二是痛苦可以大大改变一个人的自我。
一切都是在不断地变化中,在一个动态的系统中,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在如今的形势下,如果我们能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就能未雨绸缪,提前为未来做打算。
发现人生更多选项
除了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我们还需要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选择。三种精进的思维框架,可供参考:
第一个框架是“目标悬置”。目标悬置的意思是把目标停下来,放一放,但这个“放”不是放弃,只是悬置。
在这段停下来的时间里,你可以休息放松,或者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到时机成熟,再重新开始。
比如,你可以设定在一年中,拿十个月时间全身心工作,余下两个月的时间用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或者把周期设定得更长一点,先工作两三年的时间,然后辞职,用一年的时间去各地旅行或是学习一些新的技能,例如烘培、插花、写作等。
这样做看起来比较大胆,但很多人已经在尝试了,比如斜杆青年,他们不再满足单一的工作或职业,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
第二个框架是“能力嫁接”。意思是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在专业领域的能力也可能在某些尚未发现的领域有用武之地。
第三个框架是“特性改造”。
大部分人都喜欢把工作和兴趣爱好区分开,面对工作时的态度是痛苦乏味,被动去做;而爱好则是图个消遣快乐。
“特性改造”打破了这种偏见,它让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把工作变得活泼、主动和享受,爱好也不单单是消遣而具有和工作一样的严谨成分。
在自我成长这条道路上,我们不仅要摆脱自我束缚,还要学会承受痛苦,更重要的是要让我们的人生有更多选择,才不至于画地为牢,故步自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