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轼生命中的女人:她没有名字,却影响了苏轼一生

苏轼生命中的女人:她没有名字,却影响了苏轼一生

作者: 花暖云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2-09 16:04 被阅读0次

    苏轼仕途之多舛,说起来是闻者惊心,见者动魄。他一度下狱,三度贬官,长期漂泊,生活坎坷。

    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而是保持笑对生活的热情,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在苏轼性格形成中,有一个女人对他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她奠定了苏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她就是苏母——程夫人。

    一、下嫁苏家

    据史料记载,北宋治平三年(1066)夏天,二苏的母亲程夫人卒于京师开封,朝廷封程夫人为武阳县君。

    当时的朝廷重臣、文学名士司马光前往苏府吊丧,苏轼、苏澈请司马光为其母作墓志铭。司马光本来是要推辞的,但从二苏口中得知,程夫人是一位德行高尚的女子。于是他决定为程夫人写写墓志铭,让她的事迹流传后世。

    司马光在《墓志铭》说:“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

    司马光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程夫人的一生。三苏父子成为一代文豪,程夫人功不可没。

    程夫人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18岁嫁给二苏的父亲苏洵。程家在眉山当地有权有势,家族甚大。而苏家,只是普通之家,程夫人来到苏家,算是下嫁了。

    她来到苏家,遵守妇德妇道,孝恭勤俭,苏氏族人见了她,都称赞她贤能。曾经有人问她:“程家那么有钱,凭借父母的爱,若你求他们,他们肯定会帮助你的,你何必再遭受这种粗糙的生活呢?”

    程夫人是这么回答的:“是的,我有求于求父母,他们肯定会同情我,但是如果别人告诉我丈夫,你的妻子求别人养活苏家老小,他该怎么办呢?”所以,在贫苦的苏家生活这么多年,她始终没有回娘家诉过一次苦。

    程夫人甘于贫苦,爱惜自己和丈夫的名声,和平常女子想必,已经很难得了。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决定一个人的高度,而一个家庭,母亲或妻子,可能会决定一个家庭格局的大小。我想,苏家能够娶到程夫人这样贤惠的女人,算是赚到了。

    二、勉夫发愤

    三字经里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洵年轻时,屡试不第,对读书不上心,喜欢出门游历,别人觉得他不学无术,像混混一样。

    但程夫人觉得苏洵本身天资过人,有独立个性,并非“不学”。她理解关心他,安贫守志,甘于蔬粝。她的默默付出,让苏洵非常感动。

    一日,苏洵问她:“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苏洵对自己以前放浪形骸、不顾家庭的做法深感惭愧,现在,他想一心向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但矛盾的是,苏家上有老,下有小,上下老小全靠他养活。如果贸然专心读书,势必会耽搁养活全家的事情。

    程夫人早就盼望着夫君“迷途知返”,全心全意读书。如今见时机已到,程夫人鼓励夫君:“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你有远大志向,立志研学,家里的生活由我担负,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她的默默付出没有白费,苏洵没有让她失望。一年后,他京师文名大盛,得到当朝肱骨大臣欧阳修、韩琦等人的赏识,位列秘书省校书郎,而且后来并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就是有名的“勉夫发愤”的故事。程夫人用无声的方式让丈夫迷途知返,她充满了智慧,知书达理,用无声付出代替喋喋不休,用辛勤汗水代替满腹牢骚,她的坚强和隐忍,让我们读之叹服。

    一个女人的心胸,会影响一个家庭格局的大小,会影响子女的见识和品格。

    三、讲史励子

    历史上孟母三迁,只为让孟子专心读书,岳母刺“精忠报国”,只为让岳飞将天下兴亡、杀敌报国放在心里。

    他们的儿子都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岳飞虽被奸佞陷害,没有完成保家卫国的伟业,但他的忠义精神被后世铭记。

    聪慧如程夫人,她当然熟读这些故事。知道养孩子不能养成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农夫,也不能养成心胸狭隘、鼠目寸光的庸人,她的孩子将来一定是能定乾坤的伟丈夫。

    从小,程夫人就对两兄弟进行精心抚育。她谆谆教诲,鼓励他们“奋厉有当世志”,“立乎大志,不辱苏门,也不悔于国家。”

    她亲自教他们诗书,经常给他们讲古今成败治乱的故事,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情操和气节。

    苏轼六到八岁时,程夫人就给他讲《后汉书》。

    那是一个朝政不修、政权旁落的时代,书生儒士敌不过走狗小人,但这群太学生们宁愿冒被谋杀丧命的危险,也要上书弹劾奸党蝇小。

    这群热血勇敢的青年中,有一个名叫范滂的人,而程夫人此时正在教苏轼读此人的传记。

    范滂敦厚质朴,为官清正,很有胆识才干,他同情百姓疾苦,抨击奸党豪强,因此遭到迫害折磨。入狱后,当地县令知他是清官,想放他走,但他不愿连累县令,不肯离开。

    他愤慨地长叹道:“古人循善,自求多福;我今循善,身陷大戮。若我死,愿将我埋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

    范滂在临刑前,想见自己年迈的母亲,县令就将范母请来。范滂对母亲说:“母亲,弟弟仲博是个孝顺的儿子,可以尽瞻养母亲的责任,儿今天要离开你了,望您老人家不要过分悲伤。”

    范母擦干眼泪对儿子说:“你今天得到的是与李膺,杜密一样的好名声,我还有什么悲伤的呢?名誉与长寿,二者何必一定要兼顾呢?”

    程夫人讲到这里,不觉“慨然叹息”,她敬重刚正不阿的范滂,更敬重平凡而有骨气的范母。

    小苏轼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母亲,我长大后若要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

    程夫人知道,小苏轼心中正义的火种已经被唤醒,她慈爱地回答:“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四、刚正不阿

    程夫人坚定的鼓励,在苏轼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在当时的北宋,虽然没有东汉末年的黑暗,但党派林立,朋党之争占据整个朝廷。

    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之间的斗争,此起彼伏。

    王安石以自己宰相的身份强硬执行新政,由于用人不当,他一直被蒙在鼓里,认为改革有利无害,而且这位拗相公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言,任何事情都一意孤行。

    以司马光、韩琦为首的元老重臣,看到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纷纷上书纳谏。而宋神宗被王安石画的大饼冲昏头脑,根本听不进任何谏言。

    众人见救国无望,辞官的辞官,保持沉默的保持沉默。只有苏轼,他还怀着一腔热血。他向神宗皇帝敬献万言书,言辞恳切,深情隐忧,深入阐述了“君权民授”和“为政当容清议”的观点,尽管冒着免官罢黜的危险。

    瞧!历史惊人的相似,范滂直言进谏的事情在苏东坡身上重演了。

    其实苏轼完全可以倒向王安石政党,谋取高官厚禄,但他没有,他成了北宋的“范滂”,就像他小时候所说的“长大之后要做范滂那样的人”。

    尽管程夫人已去世,她也能含笑九泉,因为她的儿子,拥有刚正不阿的品质,懂得舍身取义。

    五、仁爱宽厚

    程夫人教子,并不满足于引史为鉴,她还抓住生活中的事情,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

    在《记先夫人不残鸟雀》和《异鹊》中,苏轼记叙说:程夫人严格吩咐婢女,不得捕捉鸟雀。院里的桐花凤鸟常常飞聚于桐树上,与主人和睦相处,巢穴低得可随手拿到。邻里乡亲见状,惊叹不已。

    有一天,一只花猫捕捉到一只桐花凤,可怜的小鸟在猫的利爪下拼命挣扎着,发出凄厉的叫声。在苏轼兄弟的救护下,小鸟未能幸免。苏轼手捧血淋淋的小鸟不知所措,有的小伙伴要将这只鸟烤掉。

    这时,程夫人过来,问明情况,便教育他们说,做人要有仁爱宽厚之心。

    数年之后,鸟雀知道在庭院中不会受到伤害,常常于庭中漫步,或者将鸟巢筑得很矮,小孩子触手可及。有一只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他家庭院去,苏轼对这只鸟记得特别清楚。

    程夫人怜悯众生的慈悲,使苏轼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在苏轼内心形成了以仁为本的人生观,即使后来他多次被贬,都没有放弃热爱自然生命的美好品质。

    心中有“仁”,所以他与百姓的交往是亲切的,是真诚的,是以民为本的。

    正是程夫人教导有方,才铸就了苏轼兄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她荣辱不惊,安贫守志,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

    除了苏母程夫人之外,苏轼生命中的女人,你还知道哪些,快来留言区告诉我吧!

    作者:清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生命中的女人:她没有名字,却影响了苏轼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lw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