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

作者: Momo_ee80 | 来源:发表于2020-03-11 15:32 被阅读0次

    这段文章可能有很多人不赞同,我只是表达一下我的偏见,希望大家都能带着偏见来看世界。。。

    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我的书单上,99%的书为人文社科类书籍,1%的书为方法论相关书籍(且大多没读完);但一些大V的书单,如樊登和罗振宇等,他们的书单上,方法论的数据占据了一半以上。所以,我常常在想,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像大咖们看齐,多读一些方法论的书籍,但昨晚听兰德老师的分享,她说,陆陆续续听了一些讲师的写作课,但由于付诸实践地少,结果大多不见成效,直到自己真正运用起来了,才有一个全面爆发的感觉。这让我对阅读方法论的书籍有了不同的看法。

    我先来说说我对方法论书籍的一些思考。方法论书籍的结构大体是:用10%左右的篇幅来阐述几个重要的观点,剩下99%的篇幅来举例说明别人是如何将书中的方法付诸实践和刻意练习的。那么,从篇幅来看,练习的部分占据了压倒性的比例,这也侧面说明我们普通人阅读方法论的书,应该把重点放在练习书中的观点上,但是从人类大脑有着天生的惰性(如果这个观点不够有说服力的话,那么你可能不止一次听到了周围的人感叹:上了好多培训班,听了好多万能公式,依然不知道如何下笔写作)的角度来看,很多人合上方法论的书后,记住的往往是那几个耳熟能详,郎朗上口的公式,以为掌握了方法的核心要点,后面遇到问题时就能一针见血地解决掉,但结果反而把问题简单化,疏于练习,导致在真正面对困难时千头万绪,努力地想要倒带一下脑子里的万能公式,却不知如何操作。所以,从“知道很多大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角度来看,掌握的多不如掌握的精。

    说到这里,很多喜欢看奇葩说的朋友会想到樊登和高晓松老师关于读书的辩论,辩论中有一个问题:多读成功学的书还是多读人文历史类的书?显然樊登老师代表的是正方,而高晓松老师代表是的反方,高晓松老师没读过方法论的书,他认为读历史类的书可以提升审美,让人心灵得到慰藉,而方法论的书大多千篇一律,说是有用,但于他而言,却是无用。而樊登老师是两者通读,他的观点是:开卷有益,成功学的书是商业方面的有用,而历史人文类的书于心灵成长有益。毫无疑问,他俩都是成功者,所以其实观点没有高低对错之分,关键在于读书者个人的心境和目的,私以为,樊登老师的观点更全面一点,毕竟他是两种书都读了很多,了解了才有发言权,而大紧拒绝读成功学的书,所以偏听偏信也未可知。

    所以我觉得,方法论的书籍也要读,毕竟先知道大道理,才有可能过好这一生嘛,但最高效的阅读方法应该放在社群里和大家一起讨论着读,类似写写部落群,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学到的方法落到实处上。同时,写作的方法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择优选其一二反复练习即可。还是昨晚兰德老师在群里提到的,大家就围绕“观点-案例-总结”这一个高效的万能公式做反复练习,通过付诸笔力来把写作真正地练起来,不能太赞同了。

    对方法论的书的阅读变得高效且精简后,节约下来的时间就可以多用来读一些人文社科的书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有的技巧都是建立在素材之上的。村上春树大大也赞同。在他眼中,小说家的历练之路应该是这样的:首先,广泛的阅读;其次,善于仔细观察;最后才是动笔写。

    最后,总结一下:方法论的书要高效且精简地阅读,最好参加社区和大家一起共读,而人文社科类的书籍要细细地品读,反复咀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ay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mcj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