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巨头是如何被抄袭打败的?

巨头是如何被抄袭打败的?

作者: 李东方l创新教练 | 来源:发表于2021-01-01 23:28 被阅读0次

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在其2009年的大作《驱动力》(Drive)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思考实验。平克让我们穿越到上个世纪——确切来讲,穿越到1995年——然后畅想一下百科全书的未来走向。他为我们描述了两种即将面世的新型百科全书:

第一种百科全书是微软研发的。众所周知,微软已是一家大型高盈利企业。今年,其即将推出"Windows95"操作系统,而微软将凭借该系统成为具划时代意义的科技巨头。微软将出资研发一款百科全书。将出资聘请诸多作家和编辑就数千个主题编写文章,而高薪聘请的经理人将监管该项目,确保其预算合理且按时完成。然后,微软将以光盘的形式出售其研发的百科全书,并随后推出在线版。

而另一种百科全书不是哪家特定的公司研发的。其将由上万名热心人士自行编撰而成。参与这个项目的人士不需要任何准入资质考核,亦不会得到一分一厘的报酬。参与者贡献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可达每周20、30小时之多——而且完全不计报酬。这款百科全书将以在线的形式推出,任何人都可以用——而且也是免费的。

平克随后指出,十五年之后——即2010年——其中一款百科全书将广为流行而另一款则将退出舞台。你认为会是谁胜谁败?

我们现在都已经知道了答案。微软早在2009年便终止了其百科全书,英卡塔(Encarta)。而由网民自发编撰而成,开放资源的维基百科(Wikipedia)却生机勃勃、不断壮大。英卡塔在其全盛时期涉及约62000个不同的主题,而维基百科现在的词条数量已将近2000万,所有这些词条都是由全球逾90000名网民自发合力编撰而成。据估计,仅美国一国的维基百科网页浏览量便可达每月约30亿页。其不仅仅已发展成为全球最领先的百科全书,而且,对于3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言,维基百科可能是其唯一曾使用过的资料来源。

当然,在1995年时,几乎没人能猜到维基百科今天的瞩目成就。大部分人相信,微软研发的百科全书一定能打败名不见经传的维基百科,毕竟微软是全球最大的公司之一,其在百科全书的研发项目中投入了数百亿美元,还寻求了版权法的保护(版权法无法保护事实性内容,但百科全书中词条的文字表述受版权法保护),而维基百科只是一家看着有点共产意味的古怪小企业。

维基百科不收取用户任何费用、不支付编撰者任何稿酬、也不刊登任何广告,完全依赖于网民自发的贡献。而且,维基百科邀请大家复制或编辑词条内容——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允许任何人使用维基百科上的任何内容,作为交换条件,用户必须同意在其出版该等内容时指明来源,并以同等的条件允许其他人分享他们所参考借鉴的内容,包括他们微创新的内容。在这场微软志在必得的比赛中,维基百科击败了这家全球最成功的企业。

创新中有一类方式被统称为开放源码,而维基百科正是其中一例。最常见的开放源码应用于计算机软件的创新,即:基本上由程序员自愿开发的软件,这些程序员并不为获得报酬而研发该等软件,亦不就其研发的软件享有非常重要的法律权利[约齐·本克勒(Yochai Benkler)和其他学者都曾写过关于开放源码软件获得惊人成功的著作]。开放源码软件通常许可用户对其进行微创新,但禁止任何人通过版权法对其享有垄断权。此类许可彻底颠覆了版权法:其提倡复制而抑制所有权主张。

一方面,这是一个在复制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创造力依然勃发的领域。该领域的参与者甚至希望他们的作品或产品被复制。另一方面,开放源码呈现出一种更为宽泛的创新方式——开放、合作、共享的本质属性——一些不同寻常的领域(例如最尖端的厨界)也存在这种创新方式。

鼓励抄袭,就能打败巨头?这不是单纯的思想实验和YY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巨头是如何被抄袭打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ps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