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州的蝴蝶煽一下翅膀,通过种种因素,就可能引起亚洲地区的一阵台风。---蝴蝶效应
2004年的影片,前几天找来看了第一部和第二部。因影片的名字,就可以猜到大约是这样的故事:一个人的一生,在某个节点上,一点点微小的改变,就会给以后的人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影片一定会展现很多条平行的人生。
我素来喜欢这样的故事,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岔口和不经意的选择,有多少不可预测的“如果”?:如果这个节点上换一种选择,会有怎样的人生 ? 多么引人遐想……
影片主人公伊万就有这个神奇的能力,虽然失忆,却偶然发现可以通过看日记的方式回忆,以现在的意识穿越到当时的情景, 做出不一样的行为。
为了拯救女友的生命,他发现了被遗忘的童年悲剧,一次次的回去改写,但不是想象中的“只要”……“就”……每一次的都发生了改变,但并没有真正的阻止悲剧的发生,改变的只是悲剧的形式和发生时间点,悲剧的本身可能更加糟糕。最后无奈与绝望中,只能把自己杀死在胚胎中,一次次的轮回。
结合最近读的“自我发展心理学”分析下主人公掉进的坑。
“应该思维”
伊万的强烈自责来自一种“应该”的思维,世界应该友善而美好的运转,自己应该有能力保护女友不被伤害。(长大了的伊万想了解儿时的记忆,去找了儿时伙伴也是曾经的女友,导致女友自杀。)“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而是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头脑中的规则。”
因为“应该”我们生活中多了很多很多的烦恼和控制,而有控制就有失控。
关于改变
改变也是常常出现我们平凡生活中的一个小旋律。去想从心底重构一个不一样的底色;想改变不那么顺心的现在;想要改变现在获得一个更好的未来。
影片中“改变”一次次的拉开帷幕。读日记和看照片的方式一次次重来。
改变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容的改变,一种是应对方式的改变。内容的改变只是改变了一个点,一个决策,思维没有变化,在生命的长河中,躲过的某一个糟糕的事件也会以另一个形式出现;意外的好运气也并没有给生命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应对方式的改变是思维层面的改变。
判断改变是不是有效,要看是维持了现状还是让状态更糟糕了,或者是维持了现状。这个改变就是无效的改变。
影片中,伊万改变了很多个重要的节点,但依然没有阻止悲剧的降临,他可以改变了自己,但没有办法过多的左右他人或者上天的安排。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的改变呢?
将事情分为可控制的事和不可控制的事,对可控的事情做好机会,专注和精进,不妄想控制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为变化留下空间。
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