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白话文的倡导者。
提起白话文,可能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大白话吗,有什么好倡导的。可在100多年前,白话还并不普及,让民国的文人说白话,似乎和让明末的汉人留辫子一样不可忍受。白话文和文言文肯定是各有优劣的,但若说对文化的普及,白话文当功不可没,一如简化字的普及,让更多的平民百姓、家庭妇孺也可以学习文化、更容易地学习文化。
大力倡导白话文胡适本人,其实是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文人,是读四书五经启蒙的。他国学功底深厚,却弃之不用,毕生致力于新文化的传播。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是第一个公开发表文章,大力推行白话文的人。《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之一,对中国文化思想的洗涤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胡适之后,陈独秀和鲁迅又先后在这片阵地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和《狂人日记》,进一步推动新文化运动向前发展。
推行白话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其他新生事物总会收到旧事物的阻挠一样,白话文遇到了一众传统文人的强烈抵制。胡适首先就遇到了自己北大同事黄侃的发难,黄侃认为如果胡适是真心倡导白话文运动的,首先就要先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不应该叫胡适,而应该叫“到哪里去”。
当然,胡适也给予过绝妙的回击。一次课上讨论时,胡适让学生拟稿,作为对他不愿去行政院做秘书的回复,学生最终给出的答案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而胡适却用更简短的5个白话字回复“干不了,谢谢。”令人拍案叫绝。
可能今天我们如此这般说话、写文章,都要感念胡适当年的斗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