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通史211..
今日启发:
Elton:
第十二章 近世文化的发展
第一节 幕藩体制与武士道伦理化
心之所向
《叶隐闻书》就是在上述背景下,约于享保元年(1716),由锅岛藩国的武士山本常朝口述,由同一藩国的武士田代阵基笔录而成。全书分论述武士道的义理和记述锅岛藩国的历代藩主、武士以及其他藩国藩主的言行。它主要是宣扬忠于主君、大义与殉死的精神,开章明义就赞美“死的哲学”,强调写道:“武士者,须一生悬命于武士道。”“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于生死两难之际,要当机立断,首先是选择死。”
这种“死的哲学”,主要从武士社会的“主从关系”出发。主张人伦的关系,其顺序首先是主君,其次是父母,最后才是神佛。也就是说,忠孝,以忠为先,孝应顺从于忠,最后才是神佛。在武士的训条中,忠于主君是优先于一切,至高无上的,为主君所用,为主君舍命,因此为主君复仇与切腹殉死,这才是符合武士之道精神。书中这样写道:“对主君忠诚,对双亲孝顺,以及对武士道的献身精神,乃应对万事之本。”因为,为武士者,忠于主君,就要随时赴死,视死如归,此生的理想,除此无他。武士的功勋,乃“为主君而死,才最为上乘”。同时,书中强调武士的死,是“狂死”,写道:“武士道就是对死的狂热”,“武士道是行动……行动时不需要考虑忠孝二字。在武士道中,只有‘死狂’,自然含有了忠孝”。也就是杀身成仁的“死狂”。其中特别强调:“勇武的品质,须有狂质”,“武士要想勇武超世,任何时候都要有死狂的觉悟”。也就是说,所谓武士道,找到了死之所在,一生必须为武士道拼命。书中认为“死狂”,是死在美与力之中。这是武士道的“生的美学”,也是武士道文化的所谓精华。日本人向来欣赏樱花,花开花落就在短时间,花落就在瞬间展现其绚丽的美。人的生,需要很长的时间,可是切腹殉死,也就在一瞬之间。日本民谣就唱道:“花是樱花,人是武士。”这是其时日本国民性的象征。如果一般没有自觉的荣誉感,没有感情上的极端冷静,或者没有态度上的沉着坚毅,是不可能自己毫不犹豫地下手切腹的。也许正是日本国民在本国的土壤上长期地培育了这种审美观和对忠义的坚定信念,所以对切腹自杀不以为意,有的人反而认为这是展现了美与力的闪光,甚至有人将武士道的精神,称作“大和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