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书名上写着“罗辑思维简易入门”,可是内容还是不简单。前年买的书,自己看到第二章就看不下去了,现在因为经常进行深度思考,所以习惯了,没有那么痛苦了。
看来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才把书看完。算是看书以来,认真读的最长的一本书。
看了书才知道,罗辑思维是从哲学上分离出来的,之前读高中的时候,一直想不通这些问题,像非P 则Q 这样的,原来是从西方的哲学里来的。
大学里哲学院属于文科,现在想想应该属于理科才对。
因为越到后面,学的越深,就会是哲学,甚至是宗教。怪不得,后来的很多科学家,像爱因斯坦、阿基米德等都去学哲学去了。
原来哲学是一门科学,或者更确切地说,科学只是哲学的一小部分而已。
书中主要讲了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演绎论证要求前天必须为真,结论才能为真;前提必须包含结论,才能从前提中把结论推出来。
而归纳论证则不一定,有可能前提为真,但是结论不一定为真;也有可能是前提为假,结论为真。归纳论证,可以运用于很多科学实验,比如要进行一项实验,要做很多次,也许大多数都符合结论,但是有一两次可能不符合结论。
有一些语句虽然符合逻辑语言,但是不符合日常生活的客观规律,那论证也不能成立。也有可能人们还没有发现某些规律,而一直遵循之前的经验。
16世纪的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可是那时候人们都没有认识到,认为是异端邪说。
这些逻辑知识,其实都蕴含在高中的数学课程当中,所以,数学比较好的同学,做这样的题目成绩不会太差。
当然在论述文本当中,有的在前提中缩小、扩大,有的在结论中缩小、扩大,这些都是不行的。
有的前天都为真,可是结论不一定为真。如“一粒沙子不是一堆沙子,两粒沙子不是一堆沙子,三粒沙子不是一堆沙子,四粒沙子不是……一直到一亿沙子不是一堆沙子。”
这就犯了一个临界的问题,也就是定义这堆沙子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临界。
终于把这本书看完,真的很伤脑筋,很痛苦,看了十多天。要是别的书,早就一两天就看完。
让人痛苦的东西,总是让人记忆深刻;让人愉快的,只是过眼云烟。如果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把书中的知识吸收、学好,讲会有很大进步。
后面的几个章节主要讲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推理。有些我只是图看完,没有弄懂,这真的有点难。
大部头的书,内容深刻的书籍,读时很费劲,可读之后对自己的收益是巨大的。有的人一直想着容易的事情,总是绕着困难走,久而久之,最主要的问题没有解决,还是在原地踏步,这是最可悲的,可是很多人认识不到这样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