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作者: AUSKING黄东启 | 来源:发表于2023-11-29 02:55 被阅读0次

    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相处,讲究思想上的“门当户对”,不同频的人很难走到一起。所谓“频率相同”,是指双方有着相同的处世哲学,彼此之间懂得相互欣赏,遇到不同意见要懂得相互尊重。频率相同的人,懂得倾听,而不是争辩。

    频率相同的人,懂得你的言外之意,理解你的心思意图,尊重你的与众不同。和频率相同的人在一起是舒服的感觉,而不是让你感觉别扭,不对劲。

    有人曾说:“同频的人,无论境遇如何变化,都能互相扶持,互相成就。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与谁相伴。步履不同的人,终究会走散在人海里。

    《道德经》有言:“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频的人在一起,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更成功的事业。人这一辈子,选择朋友就是选择命运。与优秀者同行,才能不同凡响;与同频者为伍,才能舒服相处。

    《易经·乾卦》中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等频率的声音,才会相互应和;同样气场的人,才会彼此吸引。自然万物都有能量场,就像磁石一样,会吸引同频的人和事。     

    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两个小贩,每天都去集市上卖菜。第一个小贩,总是待人热情,面带笑容,哼着小曲,时不时的会赠送一些菜给顾客。

    而第二个小贩,整日愁容满面,哀声叹气,卖菜时也总斤斤计较,不肯吃亏。一天,他们路过城门,遇到一位老者。老者问:“这城里的人如何?”第一个小贩高兴地说:“这里的人,朴素勤劳,都十分热情好客。”而第二个小贩却不屑地说:“这儿的人,非常小气,真是难以相处。”

    同样的地方,相似的处境,心念不同,磁场不同,遇到的人、看到的风景自会不同。一位作家说过:“频率相似的人,即使翻山越岭,也终会相聚在一起。”有的人只是初见,便不自觉地想要靠近;而有的人,即使终日擦肩,也难以停留相聚。频率相同的人,才会相互吸引。

    和同频的人在一起,有最好的共情力。

    不是所有的鱼,都在一片海里;不是所有的悲欢,都能相通。

    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就是“共情力”。正如林徽因说的:“只有心灵相通的人,才有共鸣看人世间的潮起潮落;只有灵魂相近的人,才能看到彼此内心深藏的美丽。”

    如果有人站在你的角度看问题、说话,你一定会很高兴,认为自己遇到了知己,从而倍加珍惜。这是人生路上,最好的缘分。

    请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

    实际上,我们的情绪往往比理智更敏感。在人的大脑里,控制情绪和引发过敏的是同一套系统(边缘系统);被触发的不良情绪,也类似一种精神上的“过敏”,跟身体上的过敏异曲同工。

    这是大脑迅速判断出你的安全性遭到了入侵,在提示你:“快点远离!”

    不会说话的背后

    一位插画师曾在网上发了自己创作的美图,评论区一片赞美。

    她的一个多年朋友却评论道:“太好看了,这是你自己做的吗?”本来心情挺好的插画师,一下子如鲠在喉。

    这个朋友乍一看只是不太会说话,也不是很严重的事情。可问题是她每次一开口,都会让插画师感觉有点难受:

    “这事你就别掺和了,毕竟擅长的领域不一样。”“没想到你都没出过国,竟然还懂这个。”……导致她每次只要一见到这位朋友,就会开始焦虑。

    碍于情面,她还是忍了下来,跟这个朋友保持着陆陆续续的交往。

    直到一次与心理医生的沟通,她才知道:这位“不会说话”的朋友使用的语言,每一句都是典型的语言暴力。

    控制情绪的边缘系统,比理智更敏锐,它迅速地识别出了事件背后的潜藏危机,并给你发出情绪上的警告。

    而插画师因为不想破坏多年的关系,一直隐忍着不适,勉强自己接受这些语言暴力。与此同时,她也忍下了生活中、工作中各种类似的情绪压力。大大小小的稻草,最终压垮了她的心。

    事实证明,那些本就让你有点不舒服的人和关系,假以时日往往也不会越变越好;反而会更进一步印证:当时的感觉果然没错。

    与其按下不安的情绪,像一台机器般强硬地去调试自己;不如“自私”一点,正视身体给你的信号,把情绪舒适度当成考量关系的一个硬性指标

    作家三毛曾说:“朋友中的极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涩,清香但不扑鼻,缓缓飘来,似水长流。”真正值得交的关系都应该如此,不求浓烈,但求舒服。

    宽容是一种美德,但你不一定知道自己的宽容是包容了人,还是纵容了恶行。一味否定自己的情绪,做着“应该做”的事情,只会换来无底线的伤害。让心灵和身体都在日复一日的负荷中,一步步走向泥泞。

    人生苦短,把时间浪费在“不舒服”的人身上,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不舒服”的人,只会不断的“消耗”我们,让我们渐渐失去前进的动力;“舒服”的人,却能不断的“滋养”我们,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择善而交,与君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gx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