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故事是从一个12岁的女孩充满毁灭性的想法开始的。年幼的帕洛玛比同龄人聪明得多,她甚至比许多成年人都聪明,可以很容易地识别出大人们话语中的错漏。她早早地开始了哲学思考,明白到生命的虚无。她唾弃周围成年人花费一生去追求金钱职位,到头来却像鱼缸里的金鱼一样了结残生。所以,为了不让自己也过上这样荒诞的生活,她决定在十三岁的生日那天用安眠药自杀,并且放火烧了自家的高级公寓。
有一天,帕洛玛和门房勒妮结识了。她发现勒妮不是她表面上伪装的那个愚蠢、肥胖、丑陋、还长着脚气的54岁寡妇门房。勒妮其实是一个隐藏的思想家,她虽然只上过小学,但是她自学的哲学、文学还有对美的鉴赏,远远地把那些所谓社会精英分子甩在了后头。
后来公寓里又搬来了一个日本人,叫做小津格郎的退休富人。他不像公寓里的其他租客那样被自身阶级蒙蔽住了双眼。他也看穿了勒妮的伪装,并被勒妮的智慧所深深吸引。
故事的最后,勒妮在一个美丽的清晨,终于鼓起勇气准备和小津相爱。她却为了救一个流浪汉,被车撞倒在地,再也没有醒来。
或许,生命就像帕洛玛和那些存在主义者说的那样,终究是荒谬而无意义的。
打破固有成见,突破自我认知
书中最触动我的是勒妮和小津格郎的相遇。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们同时因为邻居太太不甚正确的语法而打了个冷颤。这个下意识的动作,让他们相认了。两个社会等级大相径庭的人,却因为同样饱满的灵魂,视对方为自己的同类。他们就像柏拉图说的那样,找到了自己被劈开的另一半。
勒妮的伪装不是没有露出过马脚,毕竟智慧的闪现不是总能被压制住的。可她二十多年来却从来没有被识破过。因为公寓里的其他租客都认定一个门房是不会有智慧的,智慧是他们那种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才会有的独特品质。公寓住客看到的勒妮,永远是一个愚蠢迟钝的中年妇女,因为那是他们认知中典型的门房形象。
人们很多时候都被自身的等级与认知局限住了,无法放眼看世界。我们无法正确看待其他的人和事,刻板固化的思想给我们眼中的外部世界蒙上了一层滤镜。以至于我们大多只能注意到其他人事物符合我们内心老套认知的特点,而无法接受他们稍有不同的模样。我们甚至会因为自身认知的局限,完全想象不到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性。所谓“到了什么年龄就做什么事情”就是很典型的自身认知局限的例子。最后许多人都过上了一样的生活,变成了相同的模样。
生命无意义
十二岁的帕洛玛观察到成年人有时候坐在椅子上,思考他们悲惨的一生。他们质问生活为什么会让他们去到他们不想去的地方;他们斥责资产阶级生命中可耻的空虚。她觉得大人们做出一副虚假的成熟、看破红尘的模样,心满意足地接受梦想的逝去。她觉得他们的生命就像狗一样,弄不清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内心其实难过得想哭。帕洛玛生长在富裕阶级,她父母的交际圈中,全是年轻时努力获取知识、谋得精英职位,然后倾其一生都在愕然中思忖为什么这般费尽心机的人生到头来还是无意义。由此,帕洛玛得出结论,人的一生和金鱼没有什么不同,终其一生都活在金鱼缸里,最后在鱼缸里了结残生。
要是那些成年人接触过存在主义,也许他们能更早地明白生命本就是无意义的。我们下意识地认为我们是与其他动物不一样的存在。其他动物生存,繁衍,死亡。它们的生活不值一提。而我们,因为有着高于其他生物的智慧和思想,所以我们的生命必然是不同的,是有意义的。但其实真的如我们认为的那样吗?把人类放到自然的历史长河中,放到地球的广阔无垠中,放到宇宙中,放到造物主手上,我们哪里有什么理由来证明我们的意义?
我们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样,生存、进食、生育、完成我们为之生为之死的分内事,然后一头栽进坟墓里。和一只采蜜的蜜蜂没什么不一样。
我们人生中的意义,大多是我们人类自己赋予的。这样我们才会觉得有些东西值得去追求,好歹不至于白活这一辈子。我们能做的,只是找到我们为之而生的任务,然后尽全力去完成它。这样在死亡来临之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确实是在做某项具有建设性的工作。
如果抛却那些人为赋予意义的东西,难道人生就只剩下虚无和荒诞了吗?
书中最后,帕洛玛和小津格郎在勒妮死后,在院子里听到了古典音乐的钢琴声。她突然意识到生命中纵然充满了各种绝望,但是也有美的时候。在人死后,所有与之相关的都会变成回不去的“曾经”。但是美的事物,是可以保留下来的“永恒”。即使人生本无意义,但我们有去寻找“美”的权利和自由。文学、艺术、音乐,甚至街头的涂鸦,没有源头的歌声,只要是令你在当下感到愉悦的美,最终都会汇成“曾经”中的“永恒”。
帕洛玛决定不去死了,她要去做她人生的分内事 —— 去寻找人间的美。
不同阶级的人之间真的那么不同吗?
高级公寓这个社会缩影里,住着很多受过高等教育,读过名家作品,可以写出哲学论文的人。但是她们有的只会掉书袋子,有的分不清围棋和象棋的差别,而且其中大部分,是不会礼貌地跟人说话的。反之,勒妮和好朋友曼努埃拉,一个是门房,一个是一个西班牙清洁工,是全书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两个人。可是她们一个却是最饱读诗书的,一个则是实际上最具有贵族风范的。
富人和穷人真的如同表面上看起来有那么大的差别吗?富贵和贫穷两个阶级之间难道真的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吗?毕竟,他们都是要去充满臭味的厕所里用马桶的。
我们一直以来有“内圣外王”的思想,认为一个人外部的成功,也就等于内心思想和修养的高级。家财万贯、衣冠楚楚的人,一般来说总是能比粗布破衣的人得到大众更多的尊重。可是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能意识到物质的富足可能也伴随着精神的匮乏;而清贫的生活未免孕育不出高贵的灵魂。
在穷人为生活烦恼的同时,富人也在唉声叹气。他们焦虑担心的问题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就烦恼焦虑这个状态来说,是普世的。古罗马塞内加说,人活着其实都带着枷锁。穷人带着木头枷锁,王权富贵带着金子做的枷锁。但是归根结底人类都必须要承担生活的压力和束缚。来自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的人,每天过着千姿百态的生活,处理千差万别的事务。但是他们同样有可以感知到快乐和痛苦的能力,同样可以拥有贫瘠或高贵的思想。
其他来不及细说的
作为一位哲学教授,作者在书中通过帕洛玛和勒妮的日记,提及并阐述了不少哲学的理论。比如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康德的唯心论和哲学的美学分支。这使得本书也可以称得上一本哲学入门的通识读物。由于情节的穿插,加上作者直白接地气的举例,那些哲学理论也显得不那么空泛难懂了。阅读体验总体上来说,比起同类别的《苏菲的世界》要轻松有趣许多。
同时这又是一本很没有哲学家风范的书。文中大量的场景和人物心理描写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比如有一天,两位高贵的邻居夫人遛狗途中在门厅相遇了。首先,“在城里,都是狗儿们用狗绳牵着它的主人撒欢跑的。似乎没有人会理解这两个人的感受,心甘情愿地被一只狗成天纠缠着,不管刮风下雨,就连大下雪天也是如此,还要每天两次地到处去溜达,这种感觉大概和用狗链套在自己脖子上没什么两样。” 其中一位贵妇人的狗一下子就扑到了另一只狗身上,两个主人也尖叫着乱作一团。帕洛玛看着这一片混乱,觉得两个人的尖叫好像是因为自己的“贞操牌坊完全取决于那两条狗链子似的”,还想到了家里培根的画作。这幅画被挂在厕所里,画着一个好像在便秘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