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pipiau | 来源:发表于2018-01-17 17:35 被阅读0次

                                                             父师,可以换成师父吗?

            “父师”与“师父”,相同的字而排序不同,可以互换通用吗?

            “师父”是我们现代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对有专门技艺工匠的尊称,也是现代人对陌生男性劳动者的敬称。尊称敬语是相对而言的,就好像“您”相对“你”是敬称,“太太”相对“老婆”是敬称一样,对老师喊一声“师父”,仿佛又多了一层血脉之亲,令人动容。在日常生活中,怎样使用“师父”这个称呼更显得体呢?比如在寺庙中,遇见僧道可以尊声“师父”,双手合十,方可渡缘;到了行政机关、公司学校,见到门卫、打杂的人,尊声“师父”办事会更顺利;走在街头,寻人问路,遇到长者,尊声“师父”一定错不了;而对某一行业中有权威或技艺了得的人,尊声“师父”,顿感人在江湖,豪气倍增,不过,这一点要慎重,如果对方不认可,就会自讨没趣。

             有比“师父”这个称谓更尊贵的吗?还真有,“父师”就是对“师父”的敬称。

            国学专家刘传飞先生说:“父师”古称大司成,指道德高尚,从事教授经典的人,后世多指父兄与师友的合称。这是有出处的,典出《尚书·微子》:“乐正司业,父师司成”。通俗一点讲,师父就是你带着肉干,行过拜师礼,还可以像亚里斯多德一样,说“吾爱吾师父,吾更爱真理”,而一旦认准了父师,就会说“吾爱吾父师,因其就是真理”。

            这两个词除了称谓上的差异外,在教育内涵上还有什么区别呢?《三字经》中有六个字“教不严,师之惰”,说的是中国古代教育主张老师一定要严格,所谓严师出高徒。严格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作息制度的严格,古代人,尤其是读书人,无不是早起的,官员也不得睡懒觉,五更就得去上朝。俗话说:“早起三光,迟起三慌”,《增广贤文》说“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其次是惩戒方式严格,郭沫若先生曾写道:我最忘不了的是那铁盔的故事。先生爱用细竹打人,小小的一个头脑打得一面都是胞块,晚上睡的时候痛得不能就枕,只好暗哭。母亲可怜起来,她寻出一顶硬壳的旧帽子给我。先生打起来只是震天价的响,头皮一点也不痛。我的五哥便和我争起这帽子来。有一天他抢去了,我便号啕痛哭起来。这使先生发觉了那个秘密,他以后打我的脑壳时,要揭去帽子再打了,母亲也没办法了。不管有多严厉,都只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事,是一个小循环,可谓面授机宜,一脉相承。

            “父师”教育有十二个字: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养不教,父之过”有两层意思,一是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母的过错;二是易子而教,送孩子去受教育。《孟子▪离娄》记载:公孙丑问孟子“为什么君子要易子而教呢?”,孟子回答:“这是实际情况所限制,教育孩子,必须以正确的道理去教,做父亲的如果照此去做,而孩子不听,做父亲的必定会生气,会责罚孩子,这样就会伤害孩子的感情;另一方面,孩子如果根据平时所见,反问父亲的言行并没有依循正道,这岂不又伤害了做父亲的感情和颜面?”也有人解释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而现代教育学的原理是孩子社会化发展的需求,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可见,“父师”教育是一个更完整、更大的教育体系,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家长、老师、学生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是社会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匹配与整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mu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