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偶发事件”案例分析

“偶发事件”案例分析

作者: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 来源:发表于2022-01-08 22:09 被阅读0次

    案例如下:

    周一返校时父母给了小杜200元钱让他充到饭卡里。到校后小杜没有及时把钱充进饭卡,而是放到了书包里。中午吃过饭后,他发现钱没有了!

    我在班里开会,要求一时糊涂、做错事的学生把钱放回小杜的书包,或者放到我办公桌的抽屉里,改正错误还是好孩子,只要还回钱,不再追究,也不会向家长告状。结果令人失望。暗地里我又调查了几个怀疑对象,还是一无所获。

    做班主任时间久的您肯定遇到或听到过这样的情形。

    上面的做法是最常见的,也是下意识的行为。但做班主任不能只满足于常见的下意识的做法,那样做会让我们沦为庸常、庸俗和平庸。案例中的“结果令人失望”和“一无所获”就是明证。

    要想在做班主任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就必须当成技术活来认真对待,不间断学习充电。

    学生放在书包里的钱丢了,查出是谁自然关键——像警察查案一样破案是大家最关心的。

    却又和警察办案不同、班主任(老师)不是警察,不具备专业侦破技术和手段,学生也不是一般公民,心性尚不稳定(可塑性还较强),也担负不起相应责任。这里最需要的是尊重和信任,最需要的是爱和鼓励,最需要的引领和唤醒。

    因此,轻飘飘的“一时糊涂、做错事了把钱放回小杜的书包,或者放到我办公桌的抽屉里,改正错误还是好孩子,”这样的说辞对于十几岁的半大小孩来说,显然收效甚微,能做出这样意外之事的TA对“好孩子”这样虚之又虚的标签早就不感兴趣了,大脑皮层的激素分泌正处于一生中最旺盛的时期,当然不会因这样小儿科的劝说就“幡然悔悟”。

    “只要还回钱,不再追究,也不会向家长告状”这样的允诺自然也难以TA他相信。

    所以这招被pass掉。

    一、以假乱真,混淆视听

    先煞有介事的“侦查”一番,动静务必要大一点,还得有公开透明的样子,再用障眼法,让200元钱魔术般的回到小杜书包中,注意一定选一个学生不在场的最佳时机。

    如此做一是为了安抚所有学生的急于知道结果,甚至有点猎奇的心,二是为了让“始作俑者”放松警惕,以假乱真,“混淆视听”。

    二、洞察秋毫,查找线索

    表面上务必要不动声色,实际上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甚至要打开“神识”,这时期是最考验教师寻找蛛丝马迹(捕捉细节)能力的关键时刻。因为学生在校吃饭,更多时间都在班主任的“雷达”“电眼”之下,再加上平日对班内学生情况的详细掌握,就能较快的缩小范围,锁定对象。比如通过言行神态的细微变化,饮食、购物的短期变化……只要足够的细心、足够的有耐心,“狐狸”是逃不过“猎人”的眼睛的。

    三、两手准备,治“病”救人

    有可能经过一段时间全方位360度无死角的细心查看,依然未果,请继续按照方案2再延续一阵子。

    若目标人物已出现,必须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秘密处理,万万不可公开、上纲上线。

    务必要弄清楚事情背后的动机。是临时起意还是单纯为报复(可能是为了报复家长,用这种极端手段引起父母的注意,也可能是和该同学发生矛盾);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物品钱财界限不清晰(还真有这样缺乏必要引导教育的另类生)还是真的“铤而走险”(为游戏买装备或者其他让人啼笑皆非的理由)满足私欲,抑或是有某种程度的心理疾病(比如恋物癖)……

    总之,班主任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在我们预料之外的偶发事件,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突发性,不可能在事先设计教育方案。因此,如何处理班级偶发事件,不仅考验班主任处变不惊的能力,还反应出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和艺术。但不管能力也好艺术也罢,最终对象是孩子,是活生生的人,要以人为本,以爱为底色。Ycy389--00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偶发事件”案例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ne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