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旺大饭店:恒河边,静待召唤
圣城瓦拉纳西的巴哈旺大饭店,坐落在印度母亲河——恒河畔。
拉吉夫陪着他的父亲达亚来到这里时,面对简陋灰暗的景象实在太沮丧了。没有电梯、没有餐厅、没有医护,甚至没有专人打扫,喝水需要自己去恒河里舀。如果这叫大饭店的话,如家、七天完全可以自称五星总统套房了。
巴哈旺大饭店确实独一无二,牛哄哄地规定客人最多只能住十五天,到期必须换人。因为,有更多的虔诚信徒排着队等待入住这个“死亡旅馆”。
印度教义认为恒河能够洗去生前罪恶,临终之时造访瓦拉纳西、死后葬于恒河,成为信徒们心目中最理想的归宿。
拉吉夫实在拗不过老迈固执的父亲达亚,千里迢迢赶到圣城瓦拉纳西,要在这个破败之地等待上天的召唤。
印度电影《巴哈旺大饭店》的故事就从这里展开了。静静的,舒缓的,有一点温情、有一点幽默、有一点感动,迥异于宝莱坞电影工业流水线上惯有的套路,不煽情、不夸张、不鸡汤,甚至连歌舞翩跹的印度片标配都省略了,完全顺着人物自身的发展逻辑,娓娓道来,小酸小甜,水到渠成。
父子俩在瓦拉纳西金色的余辉下,从疏离不解,到释然看淡。但,电影只是开启了一扇窗户而已,不至于大彻大悟、猛然领受生死大觉,让它像酒一样自然发酵,克制而舒展,表达了一种异域文化的古老智慧,这是我最欣赏的一点。
拉吉夫是新派人士,根本不相信捐牛救赎、死后轮回等等,对于父亲预感死期将至的说法更感到荒唐,老糊涂了,变相闹着要出门旅游一趟罢了,这是儿子最初的心理活动。
在巴哈旺大饭店短短的十五天里,拉吉夫猝不及防地经历了许多次生离死别。父亲在死亡线上走了一遭,奇迹般地靠一杯恒河水而度险续命;隔壁一位陪丈夫前来等死的老夫人,男人先走了十八年,她却迟迟等不到阎王的指令;看着他刚刚入住饭店的汉子,却在第二天就仙逝归西,架在岸滩木材堆上的一把火,将灰烬付与恒河水;那个神神道道的饭店老板,察觉生死而不说破,话语机锋,让人生畏。
过去沉溺于工作繁杂事务,为妻女家事烦心焦躁的拉吉夫,此刻反倒沉静了下来。心境从恐惧到坦然,态度从抗拒到接纳,渐渐察觉生命的意义,与父亲开始有了互动沟通。影片将此微妙的变化镶嵌于潜移默化的细节中,毫不生硬和突兀。
父子俩第一次去偷尝了一杯大麻奶昔,两人坐在恒河岸边闲聊。
儿子问父亲:如果有来世,想变成什么?
“一头雄狮”。这个答案并不意外,在拉吉夫眼里,父亲就是一头威严、霸道、无情的狮子,自始至终压抑左右着家人。
可是,老头转眼一笑,顽皮地说:这是我妈妈的期望,我自己反倒想变成一只袋鼠,肚皮口袋上可以装很多很多东西的袋鼠。说完,达亚诚恳地向儿子道歉,说不该打压他的诗歌创作,以至于世上多了一名庸碌的银行会计、少了一位浪漫诗人。
就这样,骨鲠在喉的长期隔阂无意间被打破了。
巴哈旺大饭店,也是达亚好多年前陪着拉吉夫的爷爷来到的地方。那里的墙柱上刻着他当年刻下的岁月印记,老人也在这里等待召唤。几十年来这里没有任何变化,连壁画、挂钟都是老样子。达亚相信,如果什么都随时间而变的话,那还能剩下什么呢?
但是,变化还是有的。父亲来到这里之后,性情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抱怨,不再固执,开始写诗,开始会讲笑话。甚至与隔壁的那位住了十八年的妇人魏姆拉产生了莫名的情愫,黄昏恋的美好跟恒河金色柔波一样熠熠生辉。
死亡是一种过程,这是魏姆拉常说的一句话。她用了十八年才学会放下,不再等待,不再着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不重要。
可世事难料,恰恰在准备忘记死神、开始一段琴瑟和谐日子时,她永远地睡过去了。魏姆拉是她最后使用的名字,这个巴哈旺大饭店里的客人十五天就要换个名字、换个身份,老夫人连自己都不记得真正的原名,她觉得抛掉过去的一切才是真正的自由。
老父亲达亚终于感到真正的时辰到了,极力要把儿子赶走。他听说森林中的大象最后都会离开象群而独自走完生命的旅程,觉得自己就是那头庞然大物,必须听从内心的声音。
告别的时刻,已经没有多少不可割舍的执念。生命的余晖披上了暖暖的一抹异色,一切回归本真,等待重生。
恒河是印度的魂,养育了圣城瓦拉纳西,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在这里开创佛教。而瓦拉纳西也造就了巴哈旺大饭店,让死亡变成一趟不思归的旅行,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场现世的聚会。
饭店老板的话近乎神谕:你认为自己是一朵浪花,要投向恒河,但死亡会告诉你,你的灵魂不是浪花而是海洋,无须别人救赎。
电影里最美的一场戏就是恒河夜祭。不仅烟光歌舞震撼人心,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一家至亲的人都同处一船,将手中的花灯放入河中,任由火苗飘向渺渺远方,附赠满满的送别祝福。
人生如梦,生有来处,归有定数。死亡也是生命的过程,当放下的时候,也正是解脱的时候。
影片信息
片名:巴哈旺大饭店 Hotel Salvation(2016)
导演:舒巴希·巴蒂尼
编剧:舒巴希·巴蒂尼/阿萨德·侯赛因
主演:阿迪勒·侯赛因/拉利特·贝尔/格塔姜利·库尔卡尼/帕洛米·戈肖/纳瓦宁德·贝尔
类型:剧情/喜剧
制片国家:印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