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假期之前都会对自己有很多的期待,看很多的好书,吃很多的美食,看很多的美景……也会在每一次假期放松之余,写点什么,给自己立新的flag,希望自己假期之后根据新的计划,新的人设突然惊艳,变成很好的自己,却又在下一次,重回原点。
几年来,其实断断续续的在坚持一些事,写字、读书、学习语言、锻炼,却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不确定是自己的方法不对,还是坚持不够,亦或就是目标出了问题。
其实是在和周围的环境接触中了解自己的,当只是坐着担忧,其实就像在一个可以刚刚够转身的黑色空间,会被困在自己狭隘的思路和浅薄的见识里面。其实最近的焦虑,很多事来源于发现原来世界和自己之前想象的不一样,周围的人和周围的周围的人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相比之下,自己显得弱小且一文不名。
换个角度看,其实该庆幸的,庆幸在还不算太老的年纪发现这一点,庆幸有机会发现这一点,不然就要杯困在这种无知中度过一生,那会是怎样的悲哀。当然,也会有挫败,譬如,如何和这样的世界接触,改变,从哪里开始?
一直一直,都觉得是从自己的积累开始,这没有错,积累一定是需要的,只有自己有拿得出的东西,才能和这个世界讨价还价。但积累又一定是缓慢的,想等到自己积累足够了然后去与世界一决高下,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结果只有一个,永远有比你强的人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蔑视你。
所以,不是从这儿开始的,积累是一个需要一直做不停歇的动作,却不是开始动作。
所以,从哪里开始?
从心态开始!
是从小朋友身上学到这一点的。“我们不是从一个人是好人推断出他做的都是好事,我们是从他做的事去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如何看待事情,如何做事才是决定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开始。那个在客观发生与我们反馈中间的黑匣子,是我们可以开始的部分。
比赛输了——认为所有人都看不起我——从此一蹶不振,于是,自证自己果然是个废人。
比赛输了——这一项上我有短板——这一项是必须的吗——不是——笑笑过就好,哪还有人样样精通。阿Q精神本来就是本能,该放过自己的还是得放过自己。
比赛输了——这一项上我有短板——这一项是必须的吗——是——废什么话,该补其补其,该找外援找外援(外援凭什么帮你?交换,所以,你有什么值得交换的能力?)
理性来看,焦虑真是个没太大必要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大概是想要的太多,而能力又配不上,还TM想不劳而获,结果不劳而获又没有门道,于是堵着自己一口气,憋屈。
有没有不公平?当然有,你做的好,说得好却还是没有你啥事。但你以为的好未必是那个“控制公平”的人眼里的好,既然如此,更没必要让自己难受,因为还是两条路,要么重视TA,改变自己的标准,并做出相应的行动,达到改变的效果(尽力了也达不到,就说明能力在此,不后悔就好),要么就判定对方是个Q,忽略就好,何必跟个Q较真?
所以,这一期的假日自我疗愈现场,跟自己达成的一致是:改变心态,不是凡事都是一输一赢,认清自己的目标,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不要让自己太纠结,多读书多看报,有纠结了学一段英文背一篇演讲稿,干嘛都好。目标什么的,尽力就好,前提条件是问自己一句:你真的拼尽全力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