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建构基于生命经验的道德学习方式

建构基于生命经验的道德学习方式

作者: 写作天使 | 来源:发表于2020-07-11 09:17 被阅读0次

          通读全书,高德盛撰写的第三章第二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阐述道:

          德育归根结底是“学德", 而“学德”如果不经由、不利用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就不可能发生。个体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带有人类遗传所积累的先天学习潜能,这是个体学习一切事物和知识的起点。同样,每一个来到学校的学生,都带着来自先天的学习潜能与童年生活经历相互作用所积累起来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学生学习新事物的先决条件,也是学习新的事物的起点。教育可以培养、丰富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而使之得到发育、生长,结出新的果实;也可以把这些经验作为土壤,植人新的种子,使已有经验和新的神子相互配合,进而结出丰硕的果实。无论是哪种情况,都离不开已有经验。在学生自身经验之外进行教育,犹如将果实直接绑在树枝上,也许短时间内看上去硕果累累,但从长远看, 都是虚假繁荣。

          现行教材基于学生经验设计学习活动。各种类型的活动着眼点在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利用、加工、丰富、提升。学生对诸多事物其实已经有了经验,但有的经验处在活跃状态,有的处在沉睡状态。活跃状态的经验就是学习活动设计的起点,而沉睡的经验则是学习活动首先要唤醒的对象,即将学生处在意识之外的经验唤醒,并使其处在意识之内,成为学习活动加工、整理的对象。随着活动的展开,学生自身经验得到利用、加工、丰富和提升。

          如何让体验活动促进教学向生命课堂的转变?这是我们任课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从学生生命存在的角度来考查课堂教学,显然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价值取向,更是对于课堂教学结构的一种人性化解读。走向生命课堂,就意味着道德与法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引领,体现出学生的生命体验,教学的出发点不在于课程的严谨与教学的结构规范,而在于学生的可接受性,其目标与归宿自然是学生的生命需求。

          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从主体经验走向生命体验,标志着课堂教学又跨越了新的一步,完成了从关注“人”到关注“人的生命活力”的进步。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学生生命体验为基本特征,其中包含了学生经验的成分,应当是一种具有综合功能的教学观。

          实现体验学习,带给学生有生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从这样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建立整体体验教学的意识。整体教学是相对于断裂性的、分割为部分的教学而言的,并不与关注于学生的生命个体相对。这种整体教学意识既指给予学生连续性的道德品质教学,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持续的刺激场中,从课程中不断得到自身发展的信息;同时,整体性的另一内涵便是学生整体生命的投入,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融入教学之中,经验与经验协同,为自身发展建构起良性的平台。

          二是建立教学的人文意识。教学过程自然是一个科学理性的过程,是教青者主动传递信息与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平衡过程,打破这种平衡,教学便不再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单纯从科学理性角度来考察品德与生活教学,便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学生自然生命的关注,唯有融人更多的人文情怀,才能使学生从冰冷的教化中走出来,进入一个主动体验的情感化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文意识的建立,便是生命课堂的最大特征。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便具有了“意义学习”的成分,也就是说, 学生的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 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①“意义学习”无疑是课堂教学人文性建立的一种必然结果,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生命课堂最终以转变学生的内在学习结构为实践基点,生命课堂不再是一种理想和单纯的理论体系,而是具有了操作的平台。

          三是建立教学的个体体验意识。 个体意识与整体教学在逻辑关系上是一致的,我们要求,课堂教学要实现每个学生个体的生命参与,并且使每个学习个体都得到整体的参与和整体的发展。对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认知与情感的源泉都来自于自身的主体价值意识,也就是说,自己是否得到了足够的关注,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生命的存在意义,才能使他们不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教学的个体意识,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这里的学习主体不仅是认知的主体,更应当是种情 感的主体和意识的主体。让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对于自己的重要,自己对于整个教学系统的重要,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必然也是必需的渠道。

          四是建立教学的交往体验意识。或者说教学的对话机制,不可否认的是,生命存在于交往,与人交往不仅是学生的一种本质需要, 更是一种实现和呈现生 命价值的方式和渠道。在交往与对话中展开教学过程,当然,这里的交往与对话应当是心灵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心灵与文本教材、学习环境之间的多维对话,是心心相通的情感交流,而不是形式上的沟通。无论是文化的传承还是教学的组织,都只能是一种途径,而其目标则在于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作为一种社 会化的交往活动,教学也唯有在交往中才能实现学生的生命发展。

          比如,在《秋天的消息》教学片断中:

          1·观察发现。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飞,枫叶似火,硕果累累。课前教师已经布置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品德与生活 部动》步调带大家去寻找秋天,你们找到了吗?

    2.畅谈感受。

    指几名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秋天,初步感知秋天的特征。

    3.交流评选。

    这么多小朋友都想说,看来你们在课前都做到了认真的观察,精心的准备。就请大家把你的成果展示给你的好朋友,好吗?同时要评选出“观察小博士”。好,始吧!

    4. 精品展示。

    现在我们请每个小组的“观察小博士”都上台来,把你们找到的秋天展示给同量们,让我们共同分享。谁先来? (随机将好的图画、照片贴在黑板上,并对交流的小朋友及时的表扬奖励)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展示:

    (1)秋天到了,树叶变化:我从这些树叶上找到了秋天,枫树的叶子红了,大多数的树叶变黄了,轻轻地落下来。

    (2)秋天到了,动物变化:秋天到了,昆虫变少了,一群大雁往南方飞,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小松鼠急着把松树的果子往洞里塞。

    (3)秋天到了,人们变化:秋天到了,天气慢慢地变凉了。人们开始添衣服了:还有些人忙着去观光旅游,欣赏秋天的美景。

    (4)秋天到了,果实丰收: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大家看,这是我收集的丰收果实: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雪白的棉花、金黄的玉米等。勤劳的农民伯伯一边摘果子、收粮食,一边自豪地说:“今年秋天又是一个丰收的好季节!”

    (5)秋天到了,景色迷人:我把我们全家“十一”旅游时拍下的录像进行了整理,请看,这都是我找到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让秋天走进课堂,还是让学生走进秋天,在这一节课中,显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真正走进了生活世界。在对生命课堂的现实性解读中,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就是生命课堂对于生活的依赖,这也是品德与生活课程赖以存在的基础。生活无疑是课程与教学的源泉,也应当是学生生命发展的源泉,在生活空间中,生命才能真实地存在。当我们以整体性的教学视角来关注人文性、个体性、交往性的时候,一个生活的场景自然展开,生活不能等同于教学,但是经典的生活就是教学的模型,就是生命课堂的结构支撑,学生的生命就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建构基于生命经验的道德学习方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ub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