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四十八篇·高祖所属·以策士定天下·安平侯·谔千秋

第四十八篇·高祖所属·以策士定天下·安平侯·谔千秋

作者: 山中打柴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1-28 07:02 被阅读0次

    安平,古地名,按照《汉书·地理志》记载:

    涿郡,高帝置。安平,都尉治。

    辽西郡,秦置。新安平。夷水东入塞外。

    辽东郡,秦置。西安平,莽曰北安平。

    豫章郡,高帝置。安平,侯国。

    如上,虽然安平县在汉时有多个,但是其中唯一一个有侯国的,便是豫章郡下辖的安平县。汉初,安平县即为安平侯国,也就是安平侯谔千秋的封侯所在地。

    而关于谔千秋其人,按照史书中的记录,他是在汉三年才开始加入到刘邦麾下的。

    以诸者汉王三年初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诸者,按照《汉书》中记录谔千秋时是以谒者从,所以这里的诸者和谒者应该是一样的意思。

    而谒者是一种官职,有近侍和使者的职务,所以总的来说,那时的谔千秋应当是刘邦身边类似谋士一般的存在,或者说是策士,当然肯定不如张良那般,但至少是能在刘邦身边说的上话的。

    定诸侯,有功秩。《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楚汉战争后期,谔千秋应该就是一直在刘邦身边,提供一些建议,或者做一些小事,所以有功,但是没有那么明显,故而这里并没有封侯的记录。

    另外按照《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关内侯谔君的记载,所以合理推测,汉帝国建立后,谔千秋当时的爵位是关内侯。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汉初时期的爵位,汉承秦制,汉初更是基本沿袭秦时的爵位制度。所以汉初使用的爵位等级依然是按照秦朝二十等军功爵为核心。

    这二十等军功爵中,最高等便是彻侯,后来因为要避讳汉武帝刘彻的名字,所以就改称通侯,又称列侯。而汉高祖所封一百四十三位功侯的爵位,便都是彻侯。至于关内侯,则是位列第十九,仅次于彻侯。

    所以说,在汉帝国建立后,谔千秋虽然有功,但却并不是很突出,故而只被刘邦封赐为关内侯。

    举萧何,功侯,二千户。《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这里的意思就是说,之后谔千秋之所以能够被封为最高等的彻侯,其中关键原因就是因为推举了萧何,所以才得以封侯。

    那么,谔千秋是如何推举萧何的呢?

    按照《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记录: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馀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如上,这场争论的开端是因为刘邦强行将萧何作为功侯第一,然后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强烈不满。如他们所说,他们这些人披坚执锐参战无数,才换回了军功,而萧何从未参与过战争,却要列为功侯第一,谁能服气?

    的确,表面上这是一些功侯和刘邦对于位次的冲突,但其实质上却是汉庭内部所蕴含的一场文武之争,为何?

    因为那些功侯真正想要推举的是另外一人: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史记·萧相国世家》

    如上,在刘邦明确将萧何作为功臣第一后,一些功侯却依然还要强行推举曹参,并坚持认为只有曹参才是真正的功侯第一。

    另外我们都知道,萧何与曹参的关系不太好,这一点史书中也有明确记载: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卻。《史记·曹相国世家》

    曹参在沛县时与萧何关系不错,但是从成为将军后,便和萧何开始有了冲突。

    显然,这次功侯之争,便是二人矛盾的总爆发。但是,因为他们二人分别是汉庭文官领袖和武官领袖,所以他们二人的争夺功侯第一,事实上也算是汉庭文臣势力和武官势力之间的交锋。

    说白了,汉帝国能够建立,固然武将沙场拼杀是一方面原因,而又因为他们那些人的战功是明摆着的,所以一个个都能封侯,可是在汉政权内部存在更多的文官群体呢?难道他们就无功吗?难道这些人就对汉政权的胜利没有做出贡献吗?

    所以说,二人谁能成为第一,都会对双方影响非常大。

    换句话说就是,曹参成第一,那么武将主政便是势在必行了;而若是萧何第一,那么文官便从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制武将。

    所以,从刘邦的角度来看,自然是希望立萧何为第一,毕竟此时天下基本平定,而文臣的功劳也确实不小,且武将们已经封了那么多功侯,可是那么多的文臣又有几个封侯了?

    但,毕竟武将们势力强大,所以刘邦也一时难以压服,由此,素来作为刘邦麾下策士的谔千秋谔君便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再一次把萧何功侯第一的位置给坐实了:

    关内侯鄂君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於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史记·萧相国世家》

    其实此处谔千秋和之前刘邦的定论差不多,意思都是在说萧何之功,贵在夯实了汉庭基础。换句话说就是,正是因为萧何的功劳,才能让汉军能够有足够的后勤保障。

    事实上,道理大家都明白,而那些沙场宿将自然也都清楚这一点,但是他们为什么之前在刘邦说完后还要继续推曹参呢?

    说白了,萧何功劳很大,这点大家都知道,但是谁让萧何的功绩无法用具体数据体现呢?换句话说就是,你们文官的功劳确实不小,可是你们有谁能够明明白白像武将那样说出你们的功绩吗?

    所以,这些武将们知道在道理上虽然说不过那些文官,但至少可以用这种近乎无赖的理由和其自身庞大的势力来继续反对萧何为第一。

    那么,又为何谔千秋此次能够站出来为萧何说话,便能彻底坐实萧何功劳第一呢?

    先前就说了,谔千秋可能是类似张良那样的存在,属于谋士策士一类的人,那么这些人或许人数不多,可也个个都是功劳不小之人,但他们和萧何麾下的那些文官也都有一样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也无法向世人通过具体的数据来展示他们的功绩,所以,他们这些人又该如何封赏呢?

    而那些武将们此次对于文官势力的打压,其所用的理由,又未尝不能用在这些谋士策士身上。

    故此次谔千秋站出来为萧何说话,更多的还是代表张良的态度,说白了,你们这群武将看不起武官,那么是不是连同我们这些人也看不起呢?

    由此,在看到谔千秋出来说话后,刘邦便知道萧何第一的事,算是定了。毕竟萧何他们能反对,可是张良的功绩,他们也能直接反对吗?

    所以,刘邦便趁热打铁,进一步确立萧何功侯第一:

    高祖曰:“善。”於是乃令萧何,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史记·萧相国世家》

    如上,刘邦进一步提高了萧何的各种待遇,令其可持剑上殿以突显萧何功臣第一的特殊地位。

    至于整个功侯事后的封赏,其实也挺值得玩味的,刘邦表面上是以萧何为第一,可在实际封赏中,却又是以曹参一万六百户为第一,张良万户为第二。

    所以,这样的封赏又符合了汉政权中当时所存在的三类官员形态,也就是以萧何为首的文官体系、以曹参为首的武官体系和以张良陈平为首的谋臣体系。

    而至于谔千秋,此次公开表态,自然为刘邦所喜,同时也让他获得了文官势力和谋臣势力两大派系的支持,由此便顺利得以封侯:

    上曰:“吾闻进贤受上赏。萧何功虽高,得鄂君乃益明。”於是因鄂君故所食关内侯邑封为安平侯。《史记·萧相国世家》

    如刘邦所说,虽然都知道萧何功劳最高,但最后能够确定下来还是因为谔千秋的功绩,于是,便封赐谔千秋为彻侯。

    六年八月甲子,敬侯谔千秋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谔千秋的具体封侯日期是在汉高帝六年八月甲子日,遂得以正式受封安平侯,食邑两千户。

    从这里也能看出,谔千秋的功绩或许也是仅次于张良、陈平的,毕竟是作为刘邦的谋臣策士团队中的成员,谔千秋也算是第三个得以封侯的了。至于其他人,类似陆贾这样为汉帝国构造基本行政纲领的人,却也没有得以封侯,所以就能看的出来,谔千秋得以封侯是有多么的不容易。

    至于谔千秋的最后,说来也挺遗憾的,去世的也比较早:

    孝惠三年,简侯嘉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孝惠帝二年,谔千秋病逝,汉庭为其谥号,敬侯。

    敬:夙夜警戒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善合法典曰敬。《逸周书》

    总的来说,汉庭对于谔千秋这个人还是给以肯定态度的,是个良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四十八篇·高祖所属·以策士定天下·安平侯·谔千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uo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