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第一部分讲的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一切管理的前提。
为什么这么说呢?
1)了解自己是自我管理的基础,或者说能够帮助我们做更好的自己。以“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来说明。
我们常说的“时间管理”,听上去像是要去控制时间,但其实时间是没有办法控制的,一天24小时,每天都是如此,你没有办法让时间快一点,也没有办法让它慢一点。唯一能做的,就是管理自己。也就是说,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一个优先级的划分,先完成优先级高的事情,并且,在完成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效率高一点,也就是单位时间里能做的事情多一点,做的事情效果好一点,同时,通过合理的安排,让自己的脑力和体力可以得到有效的调剂和放松,而不会把自己累垮。这些是时间管理要达到的目标。
要达到这些目标,第一件事,就是先要了解一下自己的时间是如何流逝的,至少要大致知道。这样才能抓住关键,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市面上有很多时间管理方法,利用日历和时间表具体罗列需要系统工作的事情,并且每天检查完成情况。这些方法对偏好“控制和组织”的人来说是良方,而对偏好“适应和灵活”的人来说,如果不考虑自己的性格特质也采用这种方法,就会觉得压力山大,就算学会了,在实践中也会觉得没有效果,从而更有挫败感。因此,要基于自己的性格特质采用合适的方法。
除此之外,根据什么来划分事情优先级,什么状态自己的效率最高,如何让自己进入这样的状态,等等。要回答这些点,都要基于对自己的了解。
所以综上,时间管理本质上就是自我管理的一种,基础是基于对自己的了解。
自我情绪管理,指个体认识自身情绪,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也是“自我管理”的一种。
产生情绪的原因有很多。从认知的角度来说,我们针对眼前发生的事情,自动产生假设,并对假设自动产生解释。这些假设和解释不一定是事实,但却让我们产生了情绪。比如,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向路过的行人问路,行人匆匆而过,没有回答我们。这个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假设和解释,从而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会自动假设行人是善意的,只是没有听到我在说什么,或者TA正忙于赶路没有时间。有的人会自动假设行人是冷漠的、拒绝的、敌意的,可能就会产生受伤的、愤怒的情绪。
这些自动思维在我们大脑里大量发生着,如果我们不去刻意留意,很难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更进一步,这些自动的假设认知,往往来自于我们的经验。而对人影响最大最深的就是来自于原生家庭的经验。
那么,我们是否了解自己脑中的这些自动思维,是否了解这些自动思维对自己的影响,更深层次的,我们是否了解这些自动思维的由来。这些都基于对自己的了解和自我觉察。一旦了解了自己的一些自动思维,就会触发我们去思考,我是不是可以有别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
可以说,自我情绪的觉察和情绪的自我管理,就来自对自己的了解。
2)了解自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理解他人。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知道自己有自动思维,知道自己有自己的性格特质,也就比较能够理解他人也有自己的自动思维和性格特质,比较能够接受他人和自己的不同,愿意去了解他人。
了解自己并不容易。有一句话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从这句话看,知人和自知都不太容易。自知的不易来自于“灯下黑”。有一个曾经获得过另类诺贝尔奖的发现叫“达克效应”,说的就是人们如何进行自我评价的。达克效应发现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产生对自己过高的评价,至少会把自己的能力评价在平均水平以上;能力较高的人,则会倾向低估自己的能力。因为,这与每个人评价自己时的基准有关。每个人评价自己时首先调出来的是自我信息,也就是先想“自己怎么样”,然后再用自我信息作为基准去评判别人,评价别人怎么样,所以评判的基准是自己的优点,就容易产生出自己能力很强的错觉。相反,每个人在自己相对比较低能的领域里,对别人的真正能力是缺少信息的,因为你能力低,别人厉害的地方你也认识不到。如果是上帝来评价,他会综合所有人的信息。我们都不是上帝,评价的时候难免会有偏颇,那么如何来了解自己呢?
我们可以从这5个维度来了解自己——
1)生活日常的规律:比如,我们每天的时间是如何流逝的,我们什么时间段精神状态最好,我们的注意力常常会被什么吸引,我们做什么状态最佳,什么事情能够帮助我们放松等等。
2)行为表现:比如,我们平时的行为风格是怎么样的,会如何与人沟通,等等。
3)人格、特质、能力:比如,我们擅长做什么,做事会有什么样的倾向性,等等。
4)认知、潜意识等:比如,我们有什么样的自动思维,经常性从哪个角度来看待问题,认知事情,等等。
5)DNA: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人们行事的特质和倾向性在基因里就决定了。比如,冲动基因。任何人在做一件他认为值得的事时,头脑中都在分泌多巴胺及其他一些神经物质。多巴胺会让你产生一种“爽”的感觉,人会感觉到充满活力,健康快乐,很有干劲。但同时脑子里也会分泌一种平衡性的化学物质,防止多巴胺分泌过多。不同人的平衡点是不同的,这个平衡点的高低取决于基因的差异。也就是你的冲动水平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个基因叫“D4基因”,也叫“新鲜感基因”。
这几个维度的排序由表及里,每一个维度拓展开去都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我们要从哪个维度着手来了解自己,和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有关系。有机会我们再交流。
除了DNA以外,我们如何来了解自己呢?
1)自我观察:比如,我们生活日常的规律,可以通过自我的观察、记录,过段时间回看、复盘,就可以了解。自我观察可以说是自我了解的基础。
2)自我觉察:自我觉察常常需要动用我们的元认知。所谓的元认知,是指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对自动思维的了解,就需要动用我们的元认知能力。
3)测评:现在有很多的测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比如,对行为特征的测评——DISC、PDP等,对人格特质的测评——MBTI、16PF等,对优势能力的测评——盖洛普优势测评等。
a)测评里的特质和能力项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排斥关系。比如MBTI测试中的内向和外向性,人既有内向性的一面又有外向性的一面。测评的结果显示的,是个人一般的表现会更倾向哪个方面,而不是个人始终只有这个方面的倾向。
b)在填写测评问卷时,有的人填写的是渴望成为的理想自我,而不是自己实际的情况。这会造成测评结果错误。要降低错误率,有人提出可以考虑加入沙盘游戏等艺术表达手段,规避测试者主观控制结果的欲望。
4)从他人的眼睛里看到自己:邀请10个人,可以是家人、朋友、同事、客户等。请他们描述你的3个优点和3个缺点,并尽量说出具体事例及当时的情境,通过分析这些描述和事例来获得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这可以有效地防止自我评价中的达克效应。
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
了解自己是自我管理的基础,或者说能够帮助我们做更好的自己。无论是时间管理,还是情绪管理,都需要以自我了解为基础。
了解自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理解他人。
然而,了解自己并不容易。自知的不易来自于“灯下黑”。有一个曾经获得过另类诺贝尔奖的发现——“达克效应”,也印证了这点。因此在评价自己的时候,我们要引入他人的维度,从他人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可以从5个维度来了解自己:
1)生活日常的规律
2)行为表现
3)人格、特质、能力
4)认知、潜意识等
5)DNA
除了DNA以外,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了解自己:
1)自我观察
2)自我觉察
3)测评
4)从他人的眼睛里看到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