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自己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我国的教育理念经历了从“双基教学”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变化发展,每个口号背后都有其深刻的时代烙印。每一个口号从提出,到“过时”,再到新口号的出现也各有其历史必然性。那么,这些口号及其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究竟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记忆中课改的几个阶段:1978年:《大纲》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01年《课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门课程尤其关注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品质的发展。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2016年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出台:1个核心、3大维度、6个核心要素、18个基本要点。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也是一个伟大的变革!
双基教学,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双基教学理论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可以看作是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为本的教学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有效控制课堂的高效教学模式。显而易见,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运用,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不足。一方面教师主导地位很强势,而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实现。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它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三个维度就是K、A、 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所说的KAPO模型。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称为我们国家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已经成了教育改革的时代词。那么大家知道核心素养是怎么提出的吗?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和我们过去强调的知识、技能、策略、文化意识等等是什么关系呢?会对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教研产生什么影响呢?
我国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有人问,什么是素养?素质加教养呗!当你把在学校学的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素养。今天孩子在课堂里学物理,不是让他成为物理学家,因为这毕竟是极个别人的事。我们关注的是,毕业以后,作为一个公民,学过物理和没学过物理有什么差异?物理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核心素养。据报道,本次制定课程以及课程标准方案的时候,学科专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思考:这门学科在孩子身上能够产生哪些变化?对孩子的素养有哪些贡献?后来就简称为“学科核心素养”。并且以此为纲,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学要求。教育目标一定要从追求分数转到育人为本,转到立德树人。
双基、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
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后,有人说″三维目标”落后了,应该提素养目标。但是素养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形成,只能是课程设计和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的形成。素养的形成是以“三维目标"为基础的。因此,要将教学活动的目标细化分解,走到实施的层面,现在“三维目标"还不“过时”,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抓手和落脚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