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明勤勉,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他‘文’的称号。”
孔文子,名圉,是卫国的大夫。
他死后的谥号为“文”,所以被称作 孔文子。
在古代,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死后常被朝廷给予一个谥号。
别看谥号字数不多,最简短的,只有一个字。
却就为一个人的一生功过盖棺定论了。
朝廷依据此人生前所作所为,定其谥号也就有好有坏,分“美谥”、“平谥”、“恶谥”。
“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比如生不逢时,突遭不测之类的。
“美谥”当然是赞美之词,让子孙世代脸上有光,深以为荣;
而“恶谥”,则让后代祖祖辈辈抬不起头来。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独有深意的部分。
所以古人还是非常重视谥号的,毕竟这会影响后代子孙的荣辱。
在“美谥”中,“文”这个谥号是特别高的赞赏和荣誉了。
而孔圉这个人,平时的处事做人,好坏参半,为什么却给了他这么好的谥号呢?
所以子贡才有此疑问。
那么孔文子都有哪些行为呢?
说起他对国家的突出贡献,《论语》中另有一段,可以说明他出色的政治能力。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孔子说卫灵公这个人无道,季康子感到很惊讶,就反问道:“如果真像您说的那样,为什么没有亡国呢?”
孔子回答,因为有三个贤臣在辅佐他啊!
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其中这个接待宾客的仲叔圉,就是孔文子。
也就是说,孔文子是很擅长外交的,对稳定当时卫国的政坛起到很大的作用,是国家功臣了。
但是另一方面,他的德行上又有欠缺,一些行为令人不齿。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他嫁女一事了。
卫国的太叔疾原本娶了宋国子朝的女儿,其妹陪嫁。
子朝逃出宋国以后,孔圉便让太叔疾休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太叔疾背地里派随从,把妻妹引诱出来,偷偷养在“犁”这个地方,相当于他的第二个妻子。
孔圉知道以后大发雷霆,想要派兵去攻打太叔疾。被孔子劝阻了。
因为以臣攻打君,又没有什么正当的理由,只会耗费国家资源,且引起国人对孔圉的不满。
后来,孔圉又把自己的女儿强行要了回来。
等到太叔疾出逃,他的弟弟太叔遗被定为继承人。
为了巩固自己的政坛地位,孔圉又将女儿嫁给了太叔遗。
可见,孔圉这个人工于权谋,做事也时常越礼。
这样的人,被赐予“文”这样的美誉度很高的封号,子贡自然心有疑惑,于是像老师孔子请教。
孔子说了两点:“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因为这两点,可以称他为“文”了。
敏而好学:
聪明,敏锐,对事情的反应能力,接受能力很快。
比如我的一个校友,不怎么学习,高考700多分。
这样的人,智商高出普通人,容易自满,不那么好学。
而孔文子非常聪明,却仍然保持勤奋好学,这真是很难的了。
马伯庸曾经说过一句话:
有天分是一个前提,天分决定你的上限,决定你最高能拿多少分,而勤奋是决定你的下限。
聪敏加上好学,这样的人如果用来修养德行,成就会很高。
不耻下问:
身居高位,学问很高深,却向身份地位学识等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这种虚心好学的态度也是很值得学习的。
试想我自己,有些时候,明明不懂,怕别人笑话,不好意思,或者不敢去问。
还是内心不够强大,有放不下的心态。
孔文子能做到这两点,“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够得上“文”这个称号了。
总结: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好学”的重视。
好学,是一个人一生的主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