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被车裂,黑色裂变也就结束了。苏秦被刺杀,国命纵横也就终止了。
这两个瞬间都曾让我痛苦不已。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悲伤为什么还那么多?事实就是书中那些轻松活泼的瞬间要经历,让你悲伤,牵动你心弦的那些瞬间也必须要经历,或许多年后,真正让我记住的反而是这些痛苦的瞬间。就好像,如果问我对水浒传那个场景印象最深,我会告诉你,我最痛恨战场上好汉们一个个战死的场景。很多年过去了,菜园子夫妇的死状仍然是我的梦魇。可是这些我必须去承受,因为这就是阅读啊!
对于老祖宗留下的一些智慧结晶我很有同感,例如俗语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只有遇见秦孝公才会留下“促膝长谈”的典故,才能在秦国完成黑色裂变,流芳千古;张仪也只能是秦惠文王的“忠诚伴侣”,并且只有遇见苏秦,张仪才会成为驰骋天下的张仪。苏秦张仪在战国之世一个合纵一个连横,合纵连横加起来才成为了一个故事。他们都因为对方而成为有故事的同学。老天似乎在跟大家开玩笑,下山入世,原本苏秦投奔的是秦国,张仪却对此不屑一顾,可是秦惠王与苏秦就是不能契合,所以才有了苏秦“锥刺股”的涅槃,与此同时张仪周游列国也是郁郁不得志。孰谓彼非千里马邪?孰谓君王非伯乐乎?人与人哪,能走到一起不容易,需要化学反应哪!都说生命有缘,相聚一方,可是所谓的善缘并不一定能开花结果。在大争之世,儒家学说不受待见,可是千年以后的今天,全球都掀起儒学热,不得不说,生命很神奇,也许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对错之分。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都想要把自己的思想留下来,因为思想本身就是不会死的。事体大多遵循着轮回,画成一个圆。我很相信宿命论,相信冥冥之中自有注定。今天的我们也不过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我看的最有趣的一个场景是张仪大骂老孟子一篇。老孟子骂尽天下:墨子兼爱,无父绝学;扬朱言利,禽兽之学;法家强国富民,虎狼苛政;老庄超脱,逃遁之说;兵农医工,末枝细学;纵横策士,妾妇之学。在儒家眼里术皆卑贱,唯我独尊。看得叫人怪不爽的,终于张仪替大家出了一口气:儒家大伪,天下可鉴。孟轲尔等不过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气的老孟子当场吐血数升。真的是大块人心!我觉得很兴奋,并不是我不喜欢儒家之学,也并非我讨厌孟子,而是内心升腾出一股对那个时代的感佩与惊喜。悠悠古今,也只有那个年代能出现百家争鸣,百花盛开的盛世场面了。我想穿越到那个年代去感受大争之世的学术繁荣之盛景。那时候士子们很简单,满怀激情与豪情,指点江山,意气风发,挥斥方遒,骂尽天下又被天下骂亦何尝不失为一种幸运呢!士子们可以完整的保留自己的锋芒,不管仕途得意也好,失意也罢,都没有关系,游说天下,纵横天下纵然无果又何尝不是一股豪情的挥洒?那时候还没有形成江湖的说法,但是在我的眼中这样的江湖是最理想的。这个江湖里一定要有又邋遢又帅又风流又才华横溢又敢想敢说敢爱敢恨的张仪,和苏秦。他们像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一样相互联系,互相成就。
曾经渴望像沈浪,像柳湘莲那样成为侠士,战国士子们也可以称为侠士了吧,只不过是文侠和武侠的区分了。我的女神有一位是聊斋女汉子——侠女红玉:她有过人的智慧与毅力,她有女子的温婉与细腻,更重要的是她有男子汉的担当。身负血海深仇,把老娘养老送终后再复仇是孝;为顾生留后是报恩;取奸佞首级是快意恩仇;事了佛手去,不连累恩人,也没有后悔与流连。她可能没有没有战国士子们报国之大义,但是面对自己的目标一心向前,全力以赴,勇于放手。这样才配得上“侠女”的称号。不管是战国的士子还是侠女,沈浪之徒,我觉得他们都称得上“侠”。不一定要有报国壮志,也不一定要为社会做贡献,甚至可能有时候的抱负仅源于一己私利,但是敢爱敢恨,敢作敢当,不留恋敢放手,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最后留给世间一个潇洒的背影。什么是江湖,有侠士才有江湖。我臆想的江湖里有张仪,苏秦,李白,苏轼,乔峰,侠女,李师师,几位梁山好汉,沈浪,战国四君子······有倾国倾城的美人,有玉树临风的帅哥,有豪迈倜傥的诗人,有心系家也心系国士子,有英武潇洒的侠士······不是非要纵横天下,只要能对自己交代就行了。
其实说实话,我并不是很赞同作者一定要把苏秦和张仪两位男主一定加上美人为伴。美人有时候确实能成就英雄,但是我想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他们可能互相与结发之妻白头到老,一生的爱情就那样普通平淡,也可能风流成性,拥有各类红粉佳颜。不妨就给一个留白空间。为了增加小说的曲折跌宕,给主人公增添更多传奇色彩,给他们设置了那么多的贵人相助和洪荒之力,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这是必要的,但对于部分读者来说,把血淋淋的真相撕开,把普通人的无力与弱小描写出来,这会是更加精彩的,当然作者这样处理已经是很精彩的,必须点100个赞。
回想前两部,我目前脑海中萦绕的有三点:其一是各种粗犷的佳肴;其二是各个豪情壮志的场面,包括四公子齐聚合纵大帐、老秦军黑甲黑袍,战马嘶鸣与稷下学宫的唇枪舌剑;其三是齐国孟尝君养士三千,各种鸡鸣狗盗之徒。
什么时候桌面上能够摆着一鼎肥羊燉或者逢泽鹿肉或者酱牛肉,配上老秦苦菜,赵酒或者兰陵酒,那我梦中也会笑醒的。不想想象战争的场面了,会激动的睡不着觉,神来之手一般,只能敬服于古代大将们的智慧与魄力。太喜欢齐国的稷下学宫,齐国最后成为东方六国之强国不是没有道理的,何况齐国还有我心心念念的即墨。不过我一直好奇,山东是齐鲁大地而不是鲁齐大地可以理解,因为齐国比鲁国强,但是它的简称为什么叫鲁,难道是因为孔子吗?四公子生得逢时,又能够相聚一堂,这对我这个读者来说都是人生一大快事啊!人生哪里就能得来这么相似相投又各异的战友呢?张仪苏秦性格大不相同,一个豪饮惊人,一个烈酒不沾,却都一般的英雄气度,无论为敌为友,都与孟尝君这位天下第一豪客结下生死之交。张仪明与六国为敌,却是邦交无私情,交友不失节,英风凛凛赢得对手的尊敬。君子间既是朋友交情亦是战友之爱:修我戈矛,与子同袍,这是战士间最深情的告白了。感佩于大争之世君子间的感情!四公子里面最有趣的就是孟尝君了,那时候把“有才”之人都制于麾下也是了不得啊!这一部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人是丰满而多面的存在。善恶是自己,美丑是自己,正反也都是自己。后人所理解的昏君其实并不昏庸,谁都有一颗炽热的想实现自我的心。所以能够理解王权交接之际的动荡不安与某些人的“狼子野心”,能够理解那些志大才疏者的危机感与“邪恶”。挫败感,无力感,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求贤不得,求仙不能,所以只好维持现状,这个时候人定胜天是天方夜谭,因为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幸运的找到与自己产生化学反应的战友,最后要怪就只能怪自己时运不济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