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人容易骗到CEO?
“背景过硬的人”
“很有想法的人”
“做出过丰功伟绩的人”
“怀抱巨大愿景的人”
“把公司当做自己的事情的人”
“善于表达,显得很自信的人”
“特别有想法的人”
2、CEO的软肋
我们的位置一定会带来盲区,而位置越高,错误被放大的程度也越大。
(1)听起来有想法
首先,CEO的位置代表了他们离执行层面比较远,会把精力放在一些策略性的事情上。这使得他们容易“只看脖子以上,不看脖子以下”。他们的兴奋点往往在一个应聘者的思维能力上,而判断思维能力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听对方所说的话。
CEO有时候会认为一个人有想法、会表达,就等于他思维能力强、有能力。所以我们才会听到他们说“这个人很有想法”。实际上,这种推断并不理性。但这只是表面原因,克服起来并不难。相比之下,另一个因素更隐蔽,那就是过往经历。
(2)过往经历
如果你创过业就知道,从一两个人的小公司做到行业龙头,一定会遇到很多的艰难险阻,但表面上一定要显现出自信。你会跟客户拍着胸脯说“没问题”,公司发不出工资的时候,你也要告诉大家“没问题的,我们会渡过难关”。你一定会给大家“画饼”,自信地去描绘远方。如果没有这种乐观,以及超常的自信是很难披荆斩棘走到今天的。自信、乐观、勇敢,难道不就是企业家精神嘛?
我们这门课一直强调,所谓的“致命伤”就是最大的优势的反面。企业家自信乐观勇敢的反面是:当普通人听到一个人在说大话的时候,CEO往往听到的是这个人很“自信又勇敢”。除非有明显的破绽,否则他们很容易联想起当年的自己,因此有天然的好感,这就是经历带来的偏见,因为真正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人很少。
敢于冒险、乐观的企业家精神还会带来另外一个负面效应,就是CEO容易做“无罪假设”。什么意思? 面试的时候,他们想的更多是“万一这个人说的是真的呢,错过了很可惜”,这就是“无罪假设”。CEO喜欢给机会,愿意相信好事情会发生。
好,刚才我们说了两个可能的原因,职位因素,还有乐观的企业家精神的反面。其实还有第三个原因,更加感性,更加难以克服。
(3)想找个可以站在自己身边的左膀右臂
其实,做CEO是件很孤独的事情。俗话说“高处不胜寒”,他们面对的压力是下属不能理解的。其他位置上的人都可以两手一摊,唯独CEO不能。
所以CEO在招聘高管的时候,更有可能“夹带私人情感”。本来要找一个得力的帮手,但谁不希望这个帮手能承担更多责任,分担自己的压力,和自己有共鸣呢?就是这一点点的差异,目标就从找“得力的帮手”,变为了找“站在身旁的得力帮手”。
有个CEO告诉我找到一个可以成为合伙人的高管是他的梦想,因为他期待这个高管卸下他肩上的重担,成为他的左膀右臂。
但这种期待会带来一个负面效应:那些相对低调,埋头做事的人,就很难入选了;相反,那些看起来积极主动,言语中表现出想做事业的决心的人,就更容易被CEO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偏见。
(4)CEO个人的特质带来的偏见
其实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CEO个人的特质带来的偏见,比如自己言出必达的CEO,会对那些给出承诺的人有特别的好感。
3、如何克服偏见
有些CEO之所以会犯错,是因为他们也会被自己优势的反面误导。
如果你是这种CEO,我能给你提哪些建议呢?
你首先要明白优势必然有它的反面,只需要做出一些微小的改变,让优势的反面不造成困扰就可以了。
第一,用上你周围的支持系统:一个有经验的HR,某个对人特别有感觉的合伙人,系统的流程考核,尽职调查都可以。记得吗?这件事情最大的问题是你的位置带来的偏见,那么只要在这个位置之外的,或多或少都可以弥补你的盲区。但为什么他们经常没起作用呢?因为你没有去利用他们。
其次,我建议你在招聘的时候做“有罪假设”。把你的感性印象和理性证据分开。把获得的信息分两行来写,一行写感性印象,一行写理性证据。
什么是理性证据呢?具体有细节的工作经历、很靠谱的人的推荐、利益不相干的人的评价,以及可靠的背景调查。换句话说,理性证据就是能证明他有能力的证据。如果他告诉你他给他的公司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达成了什么样的结果,这个不能算作理性证据,除非他可以提供足够的细节和干货,证明他的能力和这个改变之间的联系。
如果你对他某方面印象很好,但没有实际的证据,那么只能放在感性印象当中,最多你在理性证据中写这个人善于表达和说服人。
这么做其实就是逼迫自己冷静下来,把面试者塑造的形象,和冷冰的证据分开。然后再结合刚才说的支持系统,会帮你避开没必要的坑。
第三,我建议你先去回想一下,在过去的招聘中有没有后来发现招来的人有问题,或者和期待离得很远的情况,我们把这定义为招聘失败。我希望你先想想如果回到最初面试的时候,可以做什么,让你看到更多的真相。
而且多回想一下这些失败的经历,会帮助你避免做例子里面的那个CEO,他的眼光放在了没有招这个总监而可能失去的机会,但他的眼光应该放在避免招错人带来的伤害上。
回想失败经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会让你谦卑。这样的话,你自然就会做到前面两点,去利用周围的支持系统,以及谨慎地考虑你的决定,克服你自己的位置带来的盲区。
这还是用到了最基本的“分离+寻找支持系统”的方法。在现实中,如果没有教练的辅助,只要你心存谦卑,意识到自己的盲区,一样会有帮助。
image.png<<<《得到-衡量·团队管理20讲》学习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