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医方明研究(下)
下篇(治疗篇)
一、药石
药石治病,在众多法门中是一种最普通,也最无奈的法门,因各人的禀性及根器的不同道力的浅薄,不能深入定中,所以只能说是一种权机应变的方法。药石疗法,即是采用药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照所入的脏腑,综合药物的四气五味,或内服或外用,以达到愈疾的目的。佛教医方明在这方面理论颇丰,不仅有古印度的朴素疗法,亦有经中土演变后的中医疗法,其理论精华舟车难载,沧海难量,本章限于篇幅,不可能二尽举,仅能以数则概而论之,以起一斑窥全豹之作用。
药物的四气,即是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因为每一种药物都有它固定的特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促使人体机理康复。五味,是指药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气味,即酸、辛、苦、甘、涩。按照五味归五脏的规律,每一味都有它相应的脏腑。如麻黄性温、味辛、归肺经,有发汗解表,治疗风寒感冒的功效。药物疗法,正是合理地运用这种属性,佐以适当的方法,来达到愈疾的目的,使机体恢复平衡。如《千手于眼观世音菩萨合药经》云:“若有人等卒患心痛不可忍者,取杜鲁香如乳头成者一丸,口中嚼咽不限多少,令吐即瘥。”
又“若人患赤眼者及眼中有胬肉及有翳者,得奢弥叶捣取汁,浸滨酒一宿,着眼中即愈。”
按:奢弥叶乃梵文,即枸杞是也,枸杞本具清肝明目,潜阴平阳之效,滨酒性温,有活血散瘀之功,归肝脾经,一一者合用,共奏奇效。
又:“若人小便数,取瓜萋根一两,以清水三升煮汁,服之瘥。”
按:瓜萋根,味甘性平,归肾、膀胱经,有清热散瘀,解毒利尿之功效。
又:“若有人患咳嗽者,取奢摩夷一升,水三升,煮汁和蜜,顿服尽即愈。一
按:奢摩夷,即杏仁也。杏仁味微苦,性辛、归肺经,有宣肺理气,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取蜜滋润之功,二者联手,功效倍增。
附:食疗
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使人营养全面,精神焕发,更是人体健康的保证。而不合理的饮食,又往往是引发疾病的根源。所以饮食疗法,作为一门古老学科而言,下仅我国医学重视,佛教医学亦十分重视。禅门常云:“疾病以减食为汤药一。及过午不食等即是此理。因为只有食不过饱,才能减轻肠胃功能的负担,加强肠胃功能的运化和吸收,并进一步激发人体潜能。目前医学界对小儿急性腹泻采用减食及断食疗法,即是此理。可见这一古老医术目前正得到医学界的重视和广泛运用。
佛教医学认为,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存在着广泛的联系的。人既然生存在这个世界里,就必须顺应四时而赖以生存。若违反了这一规律,机体就会发生病变。不仅修行如是,日常饮食生活亦复如是。如《修行道地论》云:“春三月有寒,不得食麦豆,宜食杭米、醍醐诸热物。夏三月风多,不得食竽、豆、麦,宜食杭米、乳酪。秋三月有热,下得食杭米、醍醐,宜食细米、面、蜜、稻黍。冬三月有风寒,宜食坑米、胡豆、羹、醍醐。”
二、符咒
符咒,是各种宗教所共有的特色,世上不论何种教派,都有它神秘的一种语言法门,我们称它为咒。咒,是梵语陀罗尼,即佛菩萨从禅定中所发出的一种秘密语。这种语有神奇的功效,可沟通宇宙间一切讯息,包括千万劫来诸佛菩萨所残留在宇宙间的特种生物波,诚可谓是大神通力,有不可思议之功效。这种神奇的语言,散藏在三藏十二部之中,非常丰富,随手可拾。但因目前限于一定条件,科学家们对这一超自然现象尚无法作出解释,我们也不敢妄下断语,只能依经据典,摘录如下: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合药经》云:“若有小儿患口疮,不能食者,取黄连根细捣为末,和母乳,置像前,咒大悲陀罗尼三七遍,涂之神效。”
又“若有女人怀妊死腹中者,取阿婆末璃草和水三升煮汁,置像前,咒大悲陀罗尼三七遍,服之即出,一无苦痛。一
又“若有人等患一边风,耳鼻不通,手脚不便者,取胡麻油、内木香煎汁,置像前,咒三七遍,摩拭身上,永得除瘥。又取纯牛苏,咒三七遍,摩身上亦瘥。”
又:“若有妇人难产者,取胡麻油置像前,咒大悲陀罗尼三七遍,摩产妇脐中及玉门中,若令口吞易生。”
又:“若有人得诸肿痛毒者,取芜青叶捣汁和酒,置像前,咒大悲陀罗尼三七逼,涂肿神效。”
又:“若有人等患鼻衄欲死者,取生蓬叶和水煮汁,置像前,咒大悲陀罗尼三七遍,令吞即愈。”
《碛砂大藏经》除肿陀罗尼:那幕勒囊怛黎蛇蛇,那幕阿咧蛇,婆路轲提舍婆罗蛇 菩提萨缍蛇 摩诃萨堙蛇哆掷多 冀梨至梨 勇梨至梨比至梨 毗翼至咧莎呵。
又:治热病陀罗尼:三摩提 摩诃三摩提 何囊伽思 婆南伽思 伽思伽思 伽车 座荀都恩莎呵。
经云:“此咒若缕若水若草,诵三遍缕结之,若草扬之,若水洒之,以治一切热病,一念之倾即得瘥。”(见碛砂大藏)
除此之外,佛教里街有许多经咒,在临床上都有不可思义之功效。如准提神咒、六字大明咒、宝轮王陀罗尼等,均有神奇的大功德力,可谓无一咒下可治病,无一咒不可愈疾,本篇就不再一一详叙了。
三、忏悔
忏,即梵语忏摩之简称,所谓忏悔,就是发露过去所作之旧恶,知错以后下再犯。忏悔又分事忏与理忏两种。事忏者,严净道场,礼佛诵经,随文忏悔。理忏者,观法界万物,乃由心造,了无实相可得。以此心空故,万法亦空,罪业果报亦空。何以忏悔能治病?因身口意所造善恶之业,无下由心识牵引故,以一念至悔至诚之心升起,念念相续,不使间断,则善恶果报亦了无可觅。故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又《金光明经》云:“千劫所作极重恶业,若能至心忏悔者,如是重罪悉皆灭尽。”由此一念忏悔之心而引发惭愧心,再由惭愧心而升起大悲心则能使一切善法增长,时时处在一种欲为众生拔苦与乐的菩萨境界,心下攀外缘,如如下动,自在安祥,保持身心的平衡和稳定,则无病不治矣!
四、止观
在佛教医疗体系中,唯有止观与念力两种法门最具佛教特色,也最具有省时省财和功效神奇等特点。所谓止,就是将心收在一处,下令妄动,所谓观,就是观诸法皆空,无法我二执,凝神内视,理解万法无一实体的真谛,则身体机理自会平衡。正如《心经》所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即观照之真义也,能观照到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何以止观能治病呢?因心乃一切果报之主,故称心王。它能生万法,亦能灭万法。心缘外境,即生万法,收在一处,止在病点,如灭万法,这是理所当然的。
止观治病的方法多种,妙难穷尽,因各种病治理的方法各有不同,本篇不可能二详举,但归纳起来,不出几种:
(一) 止于患处
此法相近于我国医学针灸中的“阿是穴”,即不管病因病机,只要在患处寻找一个敏感的压痛点,全身放松,心无杂念,观想病患如微尘,散向虚空。自身机体免疫能力即能增加,气血通畅。这种良性的信息输入对维护机体平衡十分有效。《摩诃止观》云:“譬如国王所到之处,群贼四散,又如开门则风来,闭扇则风止,静心缘外境,如开门。止所痛处,如闭扇,故能愈疾”。
(二) 止于丹田
藏经云:脐下一寸,名优陀那(道家称丹田)。行者若能止心于此,守令不散,经久即多有所治。因丹田乃气海,能吞销万病,若止心于此,则气息调和,故能愈疾。
按我国医学理论,脐下一寸名丹田,包括气海、关元、中极诸穴,乃人体全身真气贮藏之所在,长期的意守强化锻炼,可增加人体的免疫能力,调动和加强人体全身气血循环,对防治疾病有莫测之功效。
(三) 止心于肚脐
肚脐,我国医学称之为“神阙穴”,乃人身之重要部位,亦是人体先天之气来源的所在。止心于肚脐,不仅可调节营卫气血,更能达到推动人体气血运行,调合四大,吞销万病的作用。故《摩诃止观》云:“系心肚脐,亦可治愈诸病。何以言之,系心于脐中,犹如豆大,解衣谛之取相,后闭目,合口齿,举舌上颚,令气调匀。若心外驰,则摄之令还,下令驰散。若念不见,复解衣看之,熟取相貌还如豆,则无病不治,无疾不愈也。一
(四) 止于足心
将心专注于足心(涌泉穴),调顺呼吸,或站或坐,观想大悲甘露水从上而下,淋透全身,一切疾患随水顺足心而出,灌入地下,入地三尺。按我国医学认为:足心涌泉穴乃属少阴肾经,起于小趾,斜行于足心,向上沿小腿内侧缘入脊内,过脊柱,沿喉咙到舌根两旁。藏经云:“吾人所有诸患,皆由四大不调,四大不调,悉有心识上缘:心使风,风动火,火融水,水润身,是则上分调而下分乱。以致诸患进起,心若缘下则如吹火下溜,饮食消化,五脏顺而四大调矣。”
(五) 注心法界
注心法界,学习经典,了解万法皆空,了无实相之真理。所谓心灭则种种法灭。放下万缘,顺其自然,不拘一切病相有相,则自会身安体泰,四大和合,是故“诸法空无所有,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诸法,法法皆是无相。如是寂住,不取病患之相,则病多有所治。”
(六) 六气
大德云:“但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何等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晒。此六种气息,皆于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绵微而用。”用此六种气治病,须调匀声音,轻柔而缓慢地念,勿令有声,全神贯注,则字字分明:心有所感,可治四大五藏一切疾病。经云:若身冷用吹,如吹火法,热用呼,如呼冷风然。关节疼痛用嘻。若心烦胀满,上气用呵,若痰浓用嘘。若身体劳乏则用咽。以五脏而言,则呵治肝,嘘治肺,呼吹治心,嘻治肾,咽治脾。若以六气同治一脏,脏中有冶用吹,有热用呼,有痛用嘻,有烦用呵,有痰用嘘,有倦乏用咽。用六气者,当以口吹去冶,鼻除内温,安祥而入切,勿令其冲突。于一上座时,则须七遍为之,然后安心,安心少时,复更用气。此是用气治病之法也。
(七) 十二息
十二息者,即一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暖息,八冶息,九衡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此十二息,皆从观想心生,谓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焦息治肿满,增长息治赢损,灭坏息治增盛,暖息治冶,冶息治热,衡息治壅塞不通,持息治颤动,和息通治四大下调,补息滋补四大衰。
前所述之六气,与十二息略有不同,十二息者,即鼻息也,古德云:夫色心相依而息,譬如樵火,相籍而烟,瞻烟清浊,则知樵燥,察息强软,可验身鉴病。若身内风横起,则痛痒成病,急需治之。若能善用假想之观,运作十二息,即能治病。
以上粗具止观疗法之概模,然止观疗法在佛教典籍中太过丰盛,举不胜举。仅《阿含经》中就有七十二种治病秘法,及外街有观经中的十六观等,在此就不赘述了。
对于运用止观疗法,经中亦云,必须具备十法,一明信,二明用,三明动,四常住缘中,五别起病因,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舍,九善护持,十遮障,若能依此十法,则止观治病十握有九矣!
五 止观疗法的,病理考证
(一) 放松入静与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肌肉三部份组成,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对人体起着运动、保护和支持的作用。放松入静的训炼,即是加强运动系统这方面的功能,以期维持人体体态平衡。有实验表明,当肌肉放松后,便能促进全身气血通畅,血液给肌肉输送大量的氧气。人体处在放松状态下,其心态意识想到哪里,血液就趋向到哪里。当肌肉20%-30%紧张度时,则血液流动情况将发生变化,当肌肉有60%-80%紧张度时,则血液流动将完全中断。相反,当肌肉放松时,血液流动量将提高到15—16倍。故尔放松入静能促进血液循环,使体态进入到一种自我修复的状态,故能愈疾。
(二) 止观与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是人体的重要机能调节系统,它与神经系统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两大信息传导系统。临床考证认为:止观对于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表现在刺激了糖耐量的增加。由于肝糖原合成加速、分解减少的结果,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抑制交感——肾上腺系统和垂体——肾上腺轴而起作用。
(三) 止观与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包括咽、鼻、喉、气管和支气管。入静修禅的调呼吸,就是调整呼吸频率,扩大肺活量,促使横膈活动幅度的增加,增加肺的气体交换功能。故在入静后其呼吸频率达到细、长、匀的平静状态下,不仅呼吸运动曲线柔和,气机代谢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肺功能下全者大有裨益。
(四) 禅观与消化系统
临床考证,在钡餐透视下发现,禅观可使人胃蠕动波幅明显增加,胃的张力提高,位置逐渐上升,排空增快。故尔常习止观者有肠鸣音增加,食欲增进,治化功能与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的现象。修禅时,胃液分泌、酸浓度和胃蛋白酶含量都明显增加,其唾液亦大量释放,此时的唾液中可测得淀粉酶含量极高,可刺激人体本身的消化吸收。
(五) 禅观与脑电波
禅观对脑电波的影响甚为重大,因为脑是由大脑、小脑和脑干所组成。大脑是神经系统的高层部份,是思维器官,主导机体一切活动过程,并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小脑是协调骨骼肌的运动,保持身体平衡。脑干分为间脑、中脑、脑桥和脑髓,分布着许多由神经细胞集中的神经核和反射中枢,并有大量上行下行神经纤维来联系大脑、小脑和脑髓,把中枢神经联系为一个整体。脑干中有许多更重要的反射中枢,其中包括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消化道运动和消化腺分泌中枢。丘脑的下部是一个较精密的整合中枢,它把躯体运动功能、植物性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活动联系起来,完成对许多复杂的生理过程的控制和调节,止观的训练就是调整这些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并激发出潜在的深层功能。
在脑电波的实验方面,则表现为。波的大量增加。脑电波是由大量皮层神经组织的电活动同步叠加所形成的,其波形可按不同频率来划分。每秒0.5—3次的波称为g波,4—7次的称为9波,8—13次的波称。波,14—30次的波是快波,称为9波。正常人清醒状态下记录下来的是大量高频低幅波,不同脑区脑波同步性很差,只是在枕区(O1 O2)出现a谐波,波伏约50ur,而修止观者,则可出现大量的艳波(频率为8H2左右,波幅很高,约150—180ur,而且额叶6活动与枕叶相比占明显优势。常进行禅定训练者,可使左右脑鼠活动强度趋于均衡状态。实验证明,禅定对脑活动的有序化是稳定的,脑电优势频率时间的变化顺序是a快波(频率为10H2左右)-艳慢波(频率为7—8H。)—>9波1B波(厶调剂)—>o波19波……。由此可见,大脑皮层活动的有序化就是止观理论静、松、定、空的物理内容。
六 念力疗法
念力疗法就是关于特异功能的一门学科,佛教所指的五眼六通,属神通的范畴。假如细细道来,难免会被人误为本篇乃专述气功之篇章,或会误导人陷入神通,追求末技之途,有碍大道。又加之在目前科学界未得到有力的证实,故今略去下谈,但不管怎样,它毕竟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医疗手法而留在教内,千万年来造福于黎民,特别是在气功界内,被广泛的有识之上所接纳,目前已被运用到国防科技上。今将其略述一下,算是对诸君有个交代:
(一) 念力疗法的临床探病手段
念力诊断的手法,在临床上分为体感、手感及天眼透视三种,体感功能与天眼功能一般需要禅定功夫较为纯熟者方能运用,今略去下谈。手感功能即较容易掌握,只要经过禅观修习者,即可获得这种功能。在临床运用上可通过手掌对病人身体近距离的探测,运用强烈的意念,用念力将患者的疾病状况反映在自己手上。通过热麻胀跳等不同的感觉,来测定病人的病变部位。一般来说心脏是热感,肾脏为凉感,肺为麻感,其它部份为平。假使在不同部位出现异样的感觉,则暗示该部位有病患的可能,若能掌握得纯熟,则手感探病在临床上即可运用自如,其诊断图如下:
如果发现手上肝区部位有跳动,则说明有肝炎及肝硬化的可能,如果胃区有跳动或刺痛,则应怀疑恶性肿庸,如果肾对应部份有跳动则可能有结石,如果手掌有强烈的痛跳麻以对方生物光呈现灰败黑色,则多半将发生不测。
念力疗法说起来很玄妙,其实运用起来则是相当简单,一句话“心想事成”,关键在于意念的强弱,这就要求施术者有深厚的禅定功夫了。意念力强的人常在一念之倾治顽疾、起沉疴,有时甚至有起死回生之效,其手段鬼神莫测,不可思议,但大音若哑,大道无形,明白其中道理的人想必亦会明白念力疗法的诀窍。
(二) 念力疗法的原理
① 调动对方(患者)的生物场能量
这种方法,一般以语言诱导,使对方进入一种松静的状态,并对自己能战胜疾病的能力产生坚强的信心,随着施术者的导入,慢慢进入到一种良好境界,从而达到愈疾的目的。例如高血压患者,我们可叫他全身放松,双手自然下垂,意念双脚涌泉穴,假想血压由高变低并趋于正常,越专心,意念越强烈,则效果愈佳。一般在几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
②调动外来(宇宙)能量
按照佛教的物质不灭定律,宇宙空间中残留着无数信息。念力疗法即是借助于这种残留信息及诸佛菩萨的神力加被,并将它输入到患者体内,借助于外来的生物波、,与体内潜在生物波产生共振,加速本身生物场的调整,而达到愈疾的目的。
③调动本身的能量
即是所谓气功疗法,施术者对患者病灶采用发放外气的手段,目的是破坏病灶,打乱病理场,使人体气机发生转化。其机理是一个高电位输向低电位的过程,是一个将自己能量输入患者体中,引起生物频率共振的道理。
摘自《内明》第277期
《小止观》治病第九
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今用观,心息鼓击,发动本病;或时不能善调适身、心、息三事,内外有所违犯,故有病患。
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则四百四病因之发生。是故若自行化也,应当善识病源,善知坐中内心治病方法。一旦动病,非惟行道有障,则大命虑失。
今明治病法中有二意:一、明病发相;二、明治病方法。
【1、明病发相】
一、明病发相者。
病发虽复多途,略出不过二种:
一者,四大增损病相。
若地大增者,则肿结沉重,身体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
若水大增者,则痰阴胀满,食饮不消,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
若火大增者,即煎寒壮热,支节皆痛,口气大小,便痢不通等百一患生。
若风大增者,则身体虚悬,战掉疼痛,肺闷胀急,呕逆气急,如是等百一患生。
故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时俱动。」
四大病发各有相貌,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
二者,五藏生患者之相。
从心生患者,身体寒热,及头痛口燥等,心主口故。
从肺生患者,身体胀满,四肢烦疼,心闷闭塞等,肺主鼻故。
从肝生患者,多无喜心,忧愁不乐,悲思嗔恚,头痛眼暗昏闷等,肝主眼故。
从脾生患者,身体面上,游风遍身,?痒疼痛,饮食失味等,脾主舌故。
从肾生患者,咽喉曀塞,腹胀耳聋等,肾主耳故。
五藏生病众多,各有其相,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可知。
如是四大五藏病患,因起非一,病相众多,不可具说。行者若欲修止观法门,脱有患生,应当善知因起。此二种病,通因内外发动。若外伤寒冷风热,饮食不消,而病从二处发者,当知因外发动。若因用心不调,观行违僻,或因定法发时,不知取与,而致此二处患生,此因内发病相。
复次,有三种得病因缘不同:
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如前说。
二者,鬼神所作得病。
三者,业报得病。
如是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得差。若经久则病成,身羸病结,治之难愈。
【2、明治病方法】
二、明治病方法者。
既深知病源起发,当作方法治之。治病方法,乃有多途,举要言之,不出止观二种方便。
云何用止治病相?
有师言:「但安心止在病处,即能治病。」所以者何?必是一期果报之主,譬如王有所至处,群贼迸散。
次有师言:「脐下一寸明优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多有多治。」
有师言:「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调,故多诸疾患。此有心识上缘,故令四大不调,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调适,众病除矣。
有师言:「但知诸法空无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心忆想,鼓作四大,故有病生。息心和悦,众病即差。故《净名经》云:「何为病本?所谓攀缘。云何攀缘?谓心无所得。」
如是种种说,用止治病之相非一。故知善修止法,能治众疾。
次明观治病者。
有师言:「但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何等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此六种息,皆于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绵微而用。颂曰:
「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
有师言:「若能善用观想,运作十二种息,即治众患。」一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暖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此十二息皆从观想心生,今略明十二息对治之相:
上息治沉重,
下息治虚悬,
满息治枯瘠,
焦息治肿满,
增长息治羸损,
灭坏息治增盛,
暖息治冷,
冷息治热,
冲息治壅塞不通,
持息治战动,
和息通治四大不和,
补息滋补四大衰。
善用此息,可以遍治众患,推之可知。
有师言:「善用假想观,能治众病。如人患冷,想身中火气起,即能治冷。」此如《杂阿含经》治病秘法七十二种法中广说。
有师言:「但用止观检析身中,四大病不可得。心中病不可得,众病自差。」
如是等种种说,用观治病,应用不同,善得其意,皆能治病。
当知止观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则无病不治也。但今时人根机浅钝,作此观想多不成就,世不流传,又不得于此更学气术、休粮,恐生异见。金石草木之药,与病相应,亦可服饵。
若是鬼病,当用强心加咒以助治之。
若是业报病,要须修福忏悔,患则消灭。
此二种治病之法,若行人善得一意,即可自行兼他,况复具足通达。
若都不知,则病生无治,非唯废修正法,亦恐性命有虞,岂可自行教人。
是故欲修止观之者,必须善解内心治病方法。其法非一,得意在人,岂可传于文耳!
复次,用心坐中治病,仍须要兼具十法,无不有益。十法者,一信、二用、三勤、四常住缘中、五别病因法、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舍、九持护、十识遮障。
云何为信?谓信此法必能治病。
何为用?谓随时常用。
何为勤?谓用之专精不息,取得差为度。
何为住缘中?谓细心念念依法而不异缘。
何为别病因起?如上所说。
何为方便?为吐纳运心缘想,善巧成就,不失其宜。
何为久行?谓若用之未即有益,不计日月,常习不废。
何为知取舍?谓知益即勤,有损即舍之,微细转心调治。
何为护持?为善识异缘触犯。
何为遮障?谓得益不向外说,未损不生疑谤。
若依此十法,所治必定有效不虚者也。
作者:智者大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