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司马迁在史记的《货值列传》中写道:“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就是说这座城市是长江和淮河之间的物产交换地,是重要的货品集散地,南北之要冲。诚然,处在江淮之间的合肥,受着长江和淮河的滋养,孕育出这独特迥异的文化。现在很多人说安徽的文化南北不同,甚至是东西差异,或许这就是历史和地域环境造就文化的形成。
安徽分成三个文化地域,淮河以北的就属于齐鲁文化区,江淮之间则就是荆楚文化区,而南方地区就是迥异于江北的吴越文化区。而皖北地区的中原大地,受着中原文化的熏陶,产生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学说,百家争鸣,思想碰撞的盛宴在皖北大地一次又一次上演。而江淮之地,沧桑古老,这里不仅有帝王将相的你争我夺,更有清官贤子的忠贞孝廉,楚汉争霸的硝烟已经散去,魏吴对峙的战线早就消失,宋征南唐的铁骑没了踪影,只留下一幕一幕的历史碎片。而皖南山地,是难以翻越的峻岭,受着不同于中原的吴越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皖南文化,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南方人的柔美与和谐,更有的是那份开拓进取的精神,永远都要走出去闯荡,以至于在明清时期形成了徽商,与山西的晋商合称为“南徽北晋”,可谓是不容易。
走遍安徽的南北,见过不同的环境,感受差别的文化,感慨也是很多很多。
二
合肥也是有着悠远历史的文化名城,这里也可谓名人辈出。从三国赤壁周郎到大宋青天包拯,再到清末重臣李鸿章,无一不影响着历史的进程。这座城市从古至今,都是极为重要的意义,号称
淮河舌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
诚然如此,通向江南的大门就是合肥,不仅是古代,就是如今也是极为重要的位置,都是兵家必争的要地。
逍遥津仍回荡着张文远的金戈铁马,飞骑桥还显现着孙仲谋的惊险跨跃,一切一切都是历历在目,我仿佛置身其中,喊杀声依旧在耳旁回响。汉建安十三年,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基本统一了北方,消灭了北方的割据势力,而此时的南方孙刘联合,打败了曹操的百万大军,赤壁一战,曹操无力南下统一南方地区,只得避守江淮防线。孙权的野心膨胀,亲率十万大军北上进攻合肥,而此刻的合肥仅仅只有张辽带领的七千兵士,孙权的军队兵临城下,双方实力悬殊。而此刻的合肥守军已经畏怯,而张辽依旧是镇定自若,部署军队御敌。张辽在双方对垒中多次出击,虽多次被吴军包围,但是仍不畏惧,杀出血路,冲出包围。吴军伤亡严重,士气大跌,虽围城数日,但也无果而终,孙权准备撤军回国之际,张辽突袭大破吴军,此刻的孙权不顾君主颜面,驾马逃窜,途遇一桥被拆丈余且不得过,孙权十分急迫,猛抽坐骑以助马势,骏马一跃飞桥而过,孙权得以保全。至此留下
张辽威震逍遥津,孙权跃马飞骑桥
走在逍遥津公园,没有了弥漫的硝烟战火,剩下了传奇的故事叙说。微风吹拂,有谁还会记得当年发生的金戈铁马,望着偌大的逍遥津,今人安逸的享受着公园的静谧,垂柳翩翩,涟漪泛泛。坐于草地之间,闭上眼睛,安静的倾听自然的诉说。
三
逍遥津的传说已经空谷传响,李鸿章的故居也是风光无限。
李鸿章的故事不要我说,只要上过中学的人都知道,这是近代史讲述逃不脱的人物。从太平天国到中法战争,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从马关条约到庚子赔款,整个晚清,基本上李鸿章的身影都是到到处可见,晚清政权的扛起人,可谓中兴四大臣的核心,比起自己的老师,真的是超出甚多。
我不想多说李鸿章的什么故事,因为大多数都是耳熟能详的事情。历史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是在那个动乱和愚昧的年代,李鸿章在当时的时局之下,可谓是为中华尽到了自己的所有力量,正如梁启超所言:“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但是在屠杀自己的同胞上,自己在老师曾国藩的湘军和自己组建的淮军,对待同胞也如贼寇一般的屠杀,正如俾斯麦所说的:你们把李鸿章比作东方的俾斯麦,但我不想做西方的李鸿章,因为我不是屠杀自己同胞而上位的。
可李鸿章的才能也是得到公允的,无论是当政者,还是自己的老师,都赞许其才。慈禧称赞李鸿章是“再造玄黄”,李鸿章死后,慈禧太后说自己再也没有可以分担的人了。而他的老师曾国藩对他则是高度评价:“少荃天资聪颖,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未可知也。”那样一个时代,无论李鸿章怎么做,终究是逃离不了失败的结局,甲午一战,虽是败局已定,对手也称其是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的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或许李鸿章是时代的悲哀,自己在丧权辱国的一个又一个的条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他自己明白无颜再见中华的百姓,自己在临终之际写下了绝笔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的名字是永远的刻在历史的书简上,不知如何评价。笔者也是不知作何意见,也不敢评价,历史还在前进,留给后世评说。
四
历代能够称的上青天大老爷的官员,或许古今只有二人,也是公认的清正廉明的典范——包拯和海瑞。或许是百姓的评价才是青天官员的标准,在人民的心里,只有此二人是真正的为民请命,没有私心。
观览合肥的包公祠,感受着包青天的刚正威严,不畏强权的坚贞品质。包拯不仅是合肥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的精神品质永远留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
据说在包公祠前的一段河道有着故事,是当年宋仁宗授予包拯龙图阁大学士时,赏赐给包拯半个庐州城,但是包拯却说:“臣做官乃是为国家和百姓,不是为封赏和田地,请皇上收回。”所以宋仁宗很高兴,就把包家门前的半截河道赏给包拯,包拯也推辞不得,想到河道不比田地,不好买卖,于是就接受了。世上的藕都是丝多,藕断丝还在连着,但是包河的藕却是很少的丝,百姓都说这是包公无私的缘故,或许这正是包拯自己写的那样: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诚如所言,清廉是治世的根本,正直是为人的准则。可是百善孝为先,包拯的出名更在于他的孝行,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孝道。《孝经开宗明义章》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代的孝道是有要求和标准的,主要内容是“孝亲”,即孝敬父母双亲。孝亲又要求做到三个字:养、丧、祭。这恰如古代经典《礼记》一书所讲:“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
包拯尽孝首先抓住“侍养”这个关键不放,真正做到了“弃官侍养双亲”。他不仅自己恪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按照大宋礼律,先尽孝,后尽忠,而且要求其他官员也要是孝子。所以,他成为孝子的典范,天下共仰,千载传颂。
当今之人若是传承包拯的孝,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亲子矛盾,也不至于爆发让人痛心不已的家庭矛盾。或许这就是传统的缺失,也是当今时代的悲哀。
五
古今回望,合肥发生了太多的故事,再也不复当年模样,太多的伤,也是彷徨,也不见当年月光。走在庐州的街上,看到的也非自己所想的那样安好,只能把旧时珍藏。望着合肥的高楼一座接着一座,整个合肥就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工地,古朴纯真的老街小巷也被拆了,文化的遗迹也是越来越少了,看着路上茫茫的人海,不免心伤,或许这是发展的必然吧。
庐州月光,静谧安详,不知愁殇,漫步庐阳。
文右
丁酉年秋至庐州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20802/efcb5f9ef0dc7c5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