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阅,一时南师在十方丛林书院讲授心经修证圆通法门。恭录片段如下以助行。
维摩经第十一菩萨行品提到释迦牟尼佛与香积佛国的诸大菩萨说法,佛告诉他们:“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凡是有修有证,不论世间出世间法,也不论何宗何派皆是有为法。有为法有些是佛法,有些是佛法与外道的共法。无为法则为佛法的正法。无为法,无修无证,本来如是。
但是,真的没有法、没有修、没有证吗?不是。无为法就是法、就是修、就是证。证得无为法便是证得涅槃之果,而涅槃毕竟无果也无佛。真正的无上佛法,就是无为法,说一句无为法已经落在有为了,说也错,不说也错,定也错,不定也错,本自无为。原来一切法本自无为,而一起用,皆是有为。
普贤行愿品的修法
一要忏悔。修禅定法时,清净身心, 然后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同时遍满时空,我向一切诸佛菩萨三宝礼拜忏悔。把忏悔的心念情感统统归纳起来,一字一字自己思维清楚,不是嘴念,而是将生命整个投入心念中:“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不是念了算数了,心念随念随想自己有哪些习气杂念?都把它投入一念的诚敬而忏悔透彻,然后观想也不观想,只是一念虔诚,一念忏净,一个法门就到底了。
二要发愿。每修禅定都须如此,由忏悔而发愿,否则难以相应:“未生善法当令生,未尽恶业今使尽。”内心里尚未发生的善法善念,一切现在都让它生起,而无始以来身心的恶业杂染及烦恼,同时一刀两断不复造作,但不可随便口念,心中应切实伺察,切实做到。
三要观想。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三宝等等,遍满过去现在未来无尽法界,慈悲庇护加持于我,使我能迅速生起无上菩提道心。
心经修证圆通法门
现在退而求其次,再讲佛法的般若智慧,般若正见。心经为般若法门的精髓。
随时在戒定慧中,没有不成就的。用时提起,不用就放下;如果这样用功修持多好呢!然而人们在放下不用的时候,妄想纷飞,那就不对了。
行住坐卧随时照管自己,才是修行,观自在的意义着重在“观”,随时随地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观照每个思想的起灭,念念明了,但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去觉察它,这就是修行的方法。
这样从起心动念,慢慢起修,慢慢观想。走路也好,做事也好,随时不离心中自我观照,等智慧功力深入以后,自己自性实相般若的智慧爆发了,就不是先前追求心念起动时的观想智慧了。如此一直修下去,最后真智实相般若必然现前,此时一点都不吃力,不必观了,到达另一境界,照见五蕴皆空,苦集灭道,一时俱了。
观是初步的修法,观是用第六意识的思想妄心,也是分别的妄想妄心,是由寻伺审察的心态入手。但观的作用很重要,般若修法即从观心开始修观自在。
般若就是无上咒。观自在就是陀罗尼总持法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到了最后已不是观,观还用心,而是无觉无观了,身心真空,不须念念再舍,而是自然静,当下就照见五蕴皆空。
经文一开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已经传法完毕。然而菩萨慈悲,知你空不了,只好继续教诲“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假如色与空两头都不执著,还是不对。色当下便是空,不必多此去空一举。
般若观照为的是解脱五阴烦恼。这个空的自性,不生不灭,不怕五阴来去。一切过去所造的业力污染,从来未停留,一切清净心念也未停留。想保持一个清净的心境,就错了,这是大妄想,因为她本来不垢不净嘛!哪里有个清净呢?清净已经不空。能做到一切法,一切思想,一切作用,一切感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便懂得诸法空相。
汝等当知,到达“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仍不究竟。况且各位还没有照见五蕴皆空。只好慢慢观,随时念念回光返照,如此修行深了,自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观是寻,照是伺。观照二者都是境界中事。一切境界皆是动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幻。佛也好,魔也好,山水也好,人物也好,都是境界;能起境界,能想,能诸般造作的,非境,所观所照的是心念的变相,是境界般若,能观能照的,不是境界般若,而是实相般若。修行者必须找到能观能照的那个,才算开始发现自己本来面目。
经文前面,由观自在起到照见五蕴皆空,属有为法,即“尽”法门;后面“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到“究竟涅槃“”,这一段属无为法,即“无尽”法门。
诸法空相,六根六尘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一切皆空。当修行到无智亦无得,便算你证得了般若了,由观起修,终于照到了,但仍没有彻底解脱,还未完全明心见性,不过般若智慧已经登堂入室。“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时于任何境界皆无惊怕之心,不畏生死,不怕轮回,悟到了自性般若智慧的解脱,般若正观现前,这才大功告成,究竟涅槃。
附录: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身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悋。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不着己乐,庆于彼乐。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蜜,为父母想。道品之法,为眷属想。发行善根,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行无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坏威仪,而能随俗。起神通慧,引导众生。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说无碍。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寂灭。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诸正士菩萨已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