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坏小孩》到《隐秘的角落》——原著与编剧

从《坏小孩》到《隐秘的角落》——原著与编剧

作者: 卓玛曲措 | 来源:发表于2020-08-29 15:49 被阅读0次

伟大的作品,往往直击读者灵魂深处,让人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看了《隐秘的角落》,似乎一直不能出戏,于是又读了紫金陈的原著《坏小孩》,写点东西记录心得。

其实,我更欣赏改编后的《隐秘的角落》,原著与我而言,似乎没有太大的触动,但改编后的作品,的确让我震撼不少,我敬佩这个“伟大的编剧”。

                    关于“题目”

原题是《坏小孩》,本没有多大悬念,作者展现给读者的是两个版本的“坏小孩”:一种是众人眼中共同认定的问题少年,比如丁浩,比如朴朴,两个孩子均是杀人犯之子,年少无人抚养被送到福利院,悲惨的童年造就人们眼中正常的“坏小孩”——爱打架,偷东西,撒谎等。另一种,是人们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聪明、好学、独立、听话、成绩好等,但其实骨子里的“心机与城府”,让人害怕,内心深处的“恶毒”超乎常人想象,意料之外的最“坏小孩”,如果说这个题目有什么好处的话,我觉得,它颠覆了我们对“坏小孩”的真正认识,值得成人深思。

而改编后的题目——“隐秘的角落”,悬念更深,更能激发读者观看的兴趣,看完后,也给人很大的冲击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黑暗的“隐秘的角落”,谁都无法估计谁内心最深处究竟有怎样的秘密?究竟装着怎样的灵魂?看到这个题目,再联系这个作品,怎能不让人头皮发麻,手脚冒汗呢?

                关于“笛卡尔”

改编后的剧本里设定了一个浪漫的数学家爱情故事“笛卡尔心形线传说”,两个版本的隐喻也给了观众一个思考:相信童话还是相信现实?

在《隐秘的角落》数学家笛卡尔和他的心形线传说在剧中多次出现。剧中的张东升老师,给同学们讲的是这么一个故事:相传笛卡尔曾流落到瑞典,邂逅美丽的瑞典公主克里斯蒂娜。两人相差了三十多岁,可想而知国王并不同意他们之间交往,因此他下令流放了笛卡尔。笛卡尔最后死在了狱中,死前最后写给克里斯提娜公主的情书中就出现了数学坐标方程式:r=a(1-sinθ) 。而这个方程式解出来就是心形图案,也就是著名的“心形线”,公主也一生未嫁。

另一个版本是公主背叛了笛卡尔,她根本不爱笛卡尔,一切都是笛卡尔的一厢情愿而已,最终笛卡尔在狱中绝望死去。

笛卡尔的这两个故事,一个是令人满意的美好结局,一个是背叛的冷酷结局,这个故事的两种结局,让这部剧充满“神秘”感。

张东升是一个数学老师,朱朝阳是一个数学天才,“东升”与“朝阳”实则是一类人,“东升”是长大后的“朝阳”,孩童的美好是成人的想象的美好童话,成人后的现实却是“惨痛的背叛”,我想,众人都不希望孩童时期“别人家的那个优秀孩子”内心却是黑暗的,所以,人们宁愿相信童话,不愿接受“现实”,但事实值得人反思,也许编者给我们出了一个人生难题,没有谁的内心是完全纯净的内心,但我们依然期望一切美好。

笛卡尔的故事给这部剧增加了点“悬疑”色彩,又让其有了点“浪漫”味道,我喜欢这样的感觉。

                      关于人设设定

感觉原著的故事并没有多少“神秘”感,就是一个我们眼中的好学生杀人弑父的故事,小说里写到朱朝阳威胁张东升让他帮其杀父的时候,也没有多少太高明的手段,就是赤裸裸的威胁,因此,我感觉原著里的朱朝阳最重要的是“胆大妄为,内心邪恶”,但要说到“心机、城府以及高级犯罪”人设,我觉得《隐秘的角落》更胜一筹,他的步步为营,谨慎策划,利用别人,一步一步“布置”的毫无破绽,如果观众不看解读,我想应该有不少人看不出其“破绽”,朱朝阳的日记是他最大最好的“砝码”,在原著里这个“法码”由“严良”最终识破,而“严良”这个人设也是出现的有些“主角光环”,三言两语交代了他的“厉害”,三言两语“破”了这个案,而那个警察人设也比较“单薄”,原著里就是一个交通警察,似乎没什么“脑子”,只是情感上喜欢“朱朝阳”这个孩子,便一味地不相信他是杀人犯。

但改编后的警官人设等感觉形象比较“丰满”,最主要有“人情味”,比较暖心,结局也给人遐想,很多“隐秘”编者并未道破,留给观众一个思考。

不得不说,这样的人设安排更吸引读者。

        关于“亲情”主线

原著里朱朝阳的父亲是千万老板,有钱任性,却对儿子不怎么信任,他为了不伤害自己“女儿”,介绍儿子是朋友的侄子,这是对朱朝阳来说是最大的伤害,我个人认为这一情节让人觉得不怎么真实,同为亲骨肉,朱朝阳父母关系不好,没有理由影响其父子关系,小说里也没有交代这个孩子如何不讨父亲喜欢,相反,他聪明、懂事、体贴、好学,没有道理亲生父亲只爱女儿不爱儿子?小说里在塑造朱父这一形象时有些“直白”,没棱角,不生动,就是因为喜欢现在的老婆而不敢爱自己的孩子,这个理由有些牵强。

而改编后朱父死时给儿子说了一句话“忘掉今天发生的事……”,我觉得朱父还是爱儿子的,他应该是知道了朱朝阳杀人的事实,但为了保护儿子,选择“沉默”,朱父内心的矛盾还是可圈可点的,最后“救”儿子的心还是让人看到了一个现实版的真实的父亲。

原著中朱朝阳在原著中杀父时一直强调自己“不后悔”,逼迫张东升杀父后居然还去“挖尸”,这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啊,感觉原著里的朱没有“人味”,一点都不“害怕”,这哪是一个孩子?这就是一个“恶魔”,感觉作者有意刻画的太过“恶毒”,太“吓人”,我想现实中即便有这样的孩子,那也是少中又少吧?

主人公的“人味”——“亲情味”是让读者内心纠结斗争的关键。

只是谈及自己的感受,敬佩原著作者给读者写了一个特好的悬疑故事,更敬佩编剧改编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坏小孩》到《隐秘的角落》——原著与编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wob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