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家是如何剽窃我的文章)
生吞活剥,最是钝贼生吞活剥,最是钝贼
昨晚浏览“手机百度”,突然发现自己前些天所写《为许敬宗辩奸》一文赫然在列。只是更改了题目和著作者,附加一个公众号和几处图片装潢。至于内容句式,几乎一字不落,原汁原味挂在网上。这种生吞活剥式的公然剽窃,十分粗野,毫无顾忌。仿佛抱走人家孩子,改名换姓之后又牵来街上招摇,让原作者十分受伤。正像一个丢失孩童的家长,我极度愤慨之余,就剩下挥之不去的无奈!
因为我知道,这类事情眼下天天发生。何况文字上的偷盗自古就有。如今网络疏于防范,出手极为方便,所以案发几率呈愈演愈烈趋势。
我之所以把肆无忌惮的偷盗行为拿“生吞活剥”这个成语来比拟,只是随手套用古人已有的先例。
从传承的角度来看,汉语书面语言经几千年发展,至今日臻完美。丰富的表述能力,涵盖世间一切事物。而最为生动传神的,莫过于恰如其分的成语运用。而每个成语,又有非常狭义的使用规范,既不能望文生义,又不可凭空臆造。在浩如烟海的古籍典藏中,几乎每个成语都能找到最初的出处。这在文学定义中,被称为典故。古人每有训诂必先考证来历,审其“语出何典”?
譬如“生吞活剥”一词,出自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说的是唐朝初年,枣强县尉张怀庆喜欢抄袭别人的文章。当朝大臣李义府曾写了一首五言诗:“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将这首诗每句的前头加上两个字,变成一首七言诗:“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此诗一出,贻笑大方,时人讥讽其:“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王、郭二人都是德高望重,著作等身的当朝重臣。
其实,文坛剽窃现象不仅由来已久,也并非个人现象。在张怀庆之前,北宋文人李淑早在他的《诗苑类格》中,就详细地分析了文人之间的几种剽窃行为,其曰:诗有三偷:偷语,最是钝贼,如傅长虞“日月光太清”,陈王“日月光天德”是也;偷意,事虽可罔,情不可原,如柳恽“太液微波起,长杨高树秋”,沈约“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是也;偷势,才巧意精,各无联迹,盖诗人偷狐白裘手也,如嵇康“日送归鸿,手挥五弦”,王昌龄“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是也。
其实,这里所谓“偷意”“偷势”,现在看来只是一种借鉴,算不上白抄。唯有“偷语”者生搬硬套,一味模仿,李淑认为属剽窃之最下品流。
如今所谓“自媒体”时代,网络上鱼龙混杂,各色人等跻身其间讨生活。有些既不能写,又不善抄,还偏要装裱自己的“公众号”。他们死皮赖脸,采取零敲碎打,东剽西窃,或学张怀庆乾坤大挪移手段。“偷语”尚嫌不够,干脆“生吞活剥”下载全文,真是笨贼呀!
丫也有些好处,整体搬移的物体方便辨认。我昨晚只是匆匆一瞥,就发现是自家东西。一字不落,太熟悉了!
卓奇 写于常德
2018.4.10.
以下图片为钝贼文照
生吞活剥,最是钝贼 生吞活剥,最是钝贼 生吞活剥,最是钝贼 生吞活剥,最是钝贼 生吞活剥,最是钝贼 生吞活剥,最是钝贼 生吞活剥,最是钝贼 生吞活剥,最是钝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