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为什么要写作?教好了课,上几节市级甚至省级公开课,再做好学校规定的教学非教学的正事杂事,一路虽坎坎坷坷,但能评个高级职称,一辈子也算交代了,谁规定教师必须写作?的确,这几乎是绝大部分教师的正常想法。对于一般教师,一辈子能评上高级教师,已经是分外奢求,再幻想写作、研究,那可真是野心勃勃。
然而,做人就要野心勃勃,做老师就要野心勃勃,野心勃勃的人,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着的热情和进取的力量。一个年轻人找到一高僧诉苦:“我这样的人,一辈子活得窝囊,还不如死了算了。”老和尚不语,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温水,请年轻人喝。年轻人喝了一口说:“一点香味都没有。”老和尚笑了,又抓了一把茶叶放进开水。年轻人喝了一口说:“好香啊!”“要用沸水冲下去,茶叶才有香味。”老和尚意味深长地说,“人也是这样。要用沸水去冲你生命的茶叶。”人生的沸水是什么?就是你翻动的勃勃“野心”。想要活出人生的“茶香”,是用野心烧开的沸水,还是用怠心冷却的温水,是一个有为教师首先需要思考的大问题!
有了教育野心,得找教育出口。教师“走出去”的道路在哪里?平心而论,教师的出路太狭窄了,但是并不是没有出路,恰恰相反,最狭窄地即是最光明处。很多老师,把课讲的呱呱叫,得了县级的奖,得了市级的奖,得了省级的奖,甚至得了全国的奖,飞来飞去,到处讲课,像于永正、贾志敏、魏书生、李镇西、薛法根、闫学、管建刚、窦桂梅、程红兵等一大批特级教师,就是讲课讲出去的。课讲得好,于是把它写出来,就成了书。然,课讲的是个别经验,影响有限,但书总结的教育规律,传下去,影响的是更大的时空范围。所以,想做名副其实的优秀教师,写作是内在之义。
当然,教师写作,除了给自己的优秀“正名”之外,还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用教育编辑吴松超《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里的话:“从根儿上讲,是要逃脱‘工具化’的宿命,是要精神自由,是要在工作之外,开拓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够称得上事业的东西,构建起生命可以依托的精神世界……”
那么,作为教师的写作从何下笔呢?《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让我开拓了思维视野,有了想动笔写的冲动,更有了可以写什么的具体启示。
可以写教案。我的第一反应是“形式主义文化垃圾”。但是作者吴松超提出了新的备课主张:写教材解读文章。他说:“把教材当成文章,围绕着5个备课目标,边读边思考边批注,调动自己所有的智慧储备,最后把所思所想写成一篇文章--能够有效提升备课质量。”浙江绍兴市刘发建老师就是从研读课文开始的,还形成了专著《亲近鲁迅》,每篇课例的教案的前面就是‘文本解读’。’这是“教案写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经典案例。另外一个典型事例就是思政特级教师吴又存,他是有幸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唯一一个中学思政特级教师,他曾经在全国核心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发表了一系列教材解读的文章。
可以写教后记和观课记。教后记写得不精彩难深入,作者归结了两点:“一是找不准有研究价值的反思问题;二是反思触及不到课堂教学规律、学科教学本质的东西。”为了克服教后记写作的浅尝辄止,思而不深,作者建议,除了要能够耐心地对照备课时的种种预设细致地一一探究,更重要的是长期坚持阅读教育理论著作,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对于观课记,作者建议“不要被模式化的听课要求束缚,观课之后,认真写一写观课记,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内心最受触动的地方都写下来。”
可以写教育生活。一线教师通往教育专家的桥在哪儿呢?作者说:从记录教育生活做起。特级生物教师孙明霞就是通过记录教育生活从一线教师成长为教育专家的典范,她的专著《用生命润泽生命》就是她教育生活的真实记录。另外一个典型就是特级教师管建刚,他出版了一些列畅销教育著作《一线教师》《不做教书匠》《我不是班主任》等都是他真实教育生活的持续记录整理而成。著名教育媒体人李振村有句话:“若没有历史,北京故宫就是一群老房子;没有故事,长城就只是城墙和一堆烂砖。”没有留下教育故事的老师呢,自己的教育人生得多干瘪,多暗淡啊!
可以写读后记。作者吴松超特别强调有规划,有导向的阅读,而不是漫无目的散读。他说“问题导向、兴趣导向的有规划的阅读非常高效,此外还有两个益处:一是能大大激活思维的活跃度与开放度,教师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会得到强化;二是在同一主题但视角各异的对比、参照阅读中,信息的甄别和提取能力会增强。”他举了两个典型人物,一个人钟杰老师,针对改善与特殊学生的关系,她读了一系列相关书籍,《重塑心灵》《不要用爱控制我》《心态的能量》《灵魂之心:情绪的觉察》《情感勒索》等,她把具体教育实践的过程记录了下来,最后为这个学生出版了一本书《教育西游记》。另一个就是魏智渊老师,针对无法驾驭课堂,无法面对一个个具体的孩子制造的教育问题,他买了15000元的书,主要是课程与教学理论及实践方面的书,边读边实践,第二年他就走出了窘境,用他的话说就是“活”了过来,后来魏老师写的书,很畅销。这是针对怎么读,那么,读了如何写,我想非特级教师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这三本读后记的经典著作莫属。这是一本手把手教你怎样写教后记的入门经典,不仅容易学,还容易做。
还可以创作教育类文学作品。说实在的,这个对语文老师还相对容易,对其他学科真有点难,因为这除了需要思考力和想象力,还需要过硬的语言素质。作者吴松超举了好几位小学语文老师转型为儿童文学家的典例,比如杨红樱,汤汤等。还有理科教师写科普文章的事例。比较经典的教育类美文,如张丽钧老师的教育散文集《当老师真好》,这书我读后,感觉很不错。
当然也可以写教育评论。不过,这个有点难,用作者的话“一项高阶修炼”。说实在的,写教育评论,除了需要教育背景外,更需要深厚的“诗外功夫”。这不是一般教师能够胜任的。所以,向这个阶段迈进,老师们可以选择性参与,因为前面的几种教育写作种类,哪怕一类写好了,足够让你小立威名。
如此看来,教师的出路不是狭窄,而是甚为广阔,那是一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游”的大好前程。可以说,写作是教师“走出去”“走出自己的路”的最便捷道路。特级教师管建刚说过一句大实话:“写,便宜,经济,偷偷的干,不用当众出丑,不用请专家,不用交学费,什么事,都能用它来展示,你再不拿起笔来,我可要开骂了:傻不傻啊,你!”写的权利,没人能剥夺你,除了你自己,那,有什么理由还不开写呢,此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