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与古会 温雅从容

"临窗眺双秀,闭户独陶然;耕石为日课,碑版得静观。诗书消日月,情思寄管弦;古往今来事,应从面壁参。"这是刘燕明先生的诗,也是其生活的写照。桌上的台灯陪伴了他多少个不眠之夜谁也说不清楚,而他更神游于先秦、两汉之间宠辱皆忘,荡涤心尘。
现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篆刻艺术研究会会员、五月书画研究会秘书长、北京腾龙美术书法协会常务副会长及泉印社副社长的刘燕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艺术专业、是一位书印兼擅、为人谦和、淡泊名利的书法篆刻家。他以其艺术风格多样而为世人称道。
燕明习印初取秦汉,在传统上下过苦功,他对周秦小玺、两汉官印进行过认真的临习,玉印、封泥、瓦当都曾引起过他浓厚的兴趣。其临摹作品数千方,此间他对印学发展史亦做了系统的研究。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书法也是一专而多能,在教学中担当着、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的教学任务。而课余的时间也几乎都用在临帖上,他常說"临习古代法贴,就像与古人对话。只有了解古人,才能更有效的学习古人"。
在研究古文字学的同时,他还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广泛汲取儒、释、道等圣哲文化理念,厚积薄发、博观约取。他还经常游历名山大川、涉激流、观飞瀑、攀危岩、寻石窟,从中体会自然之妙理。寻访历代碑、碣、摩崖、探求古人遗风、发思古之幽情。为了书法艺术,他不懈追求着、探索着,可谓历尽艰辛,其中甘苦自不待言。观燕明之书作,亦能感受到其为人。
有人说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需要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它需要历史的评判,而作为艺术家本身,则需要天赋、学识、勤奋和不懈的追求,我想用这句话形容燕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撰者:楚越
清风有信随兰得;激水为湍抱竹流

昔时尝品惠山水,异日期为少室游

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

春水初湍群类乐,风弦一曲万山听

情文万古极群趣,风浪一天当大观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一室当群流所会,有亭在万山之间

天地同和为大乐,古今异世观斯文

今古每云不相及,风气所在得无同

观水期于无尽地,生天当是有情人

万有不齐天地事,一无可寄古今情

静悟古今无趣事,能为天地有情人

短亭书览山间趣,幽室能观世外天

人于水竹得古趣,天将风日娱清怀

虚怀视水人咸悟,和气为春天与游

老竹亭间生古趣,初蘭天气得春阴

在地竹阴清若水,向人山气古于天

天外万山临静室,亭间一竹领群蘭

觞詠风流春未暮,清和天气日初长

极陈万言古今尽,俯视一气天地同

极目水天欣一览,畅怀风日快出春

相喻以天无所事,有为于世不虚生

林间日暮风初静,亭外春阴水自流

静坐竹林观自在,间游蘭若悟文殊

每坐风亭听万竹,相期日观俯诸山

竹阴在地若流水,山气向人能引年

与弦作契风生竹,列坐为情水抱山

风因得竹若殊遇,水不在山无激流

有时自向竹间坐,无事一至兰若游

列坐陈觞间寄日,品兰迁竹自生春

山静无言水自喻,蘭因有信竹相怀

九曲天游山抱水,万年日观领为亭

尽日山游得风趣,一生浪迹契天随

林外清流随地曲,山间古竹引人清

大地清幽山水会,此生怀抱管弦知

间时坐听水流竹,静极不知人在山

群流所会生激浪,万山之间一短亭

茂林清映内外室,游丝间带短长亭

流水相娱观听外,春山时在有无间

长此无言一室静,欣然游目万山春

林间人惓风初静,亭外春山映暮天

永和九年修稧兴,群贤毕至会兰亭

崇山峻岭林竹茂,曲水流觞叙幽情

感慨情怀随事迁,不能欣遇类当年

崇仰兰亭亦有年,临之若遇古时贤

时在永和癸丑岁,会稽贤者会山阴

气清天朗骋怀抱,斩得春风叙古今

静坐修怀能永日,间观悟趣可终天

仰天俯地感怀寄,览竹品蘭情趣幽

日暮春初寄幽林,为听曲水集山阴

春初老少齐畅游,放浪崇山会湍流

初春和会蘭生日,一气修长竹有年

坐室观天文曲朗,临风品竹惠山清

斩託无弦契流水,有时朗詠引天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