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鹧鸪:三重羁旅情

鹧鸪:三重羁旅情

作者: 河边芦苇 | 来源:发表于2017-02-11 07:50 被阅读0次

    。                     何伟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郑谷《鹧鸪》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一首意味深长的好诗,往往意在言外,达到含蓄隽永的效果,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司空图《诗品》);就像中国山水画的空白,就像休止的音乐,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别有一番意蕴在心头。

    自唐以后,歌咏鹧鸪的诗很多,也有很多名篇,但大多直白单一,即使借景抒情,也缺乏复沓隽永之美。比较著名的如宋人张咏《闻鹧鸪》:“画中曾见曲中闻,不是伤情即断魂。北客南来心未隐,数声相应在前村。”辛弃疾《菩萨蛮》词下阕:“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词的高明,在于道前人所未道,借鹧鸪之声以抒爱国之情。明人刘基《山鹧鸪》:“黄茅垅上雨和泥,苦竹岗头日色低。自是行人行不得,莫教空恨鹧鸪啼。”诗歌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清人尤侗《闻鹧鸪》:“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为谁啼。”写法立意与刘基相似。晚唐诗人郑谷的《鹧鸪》,讲鹧鸪声、游子情融为一体,余音袅袅,余味无穷,可谓其中的翘楚。

    郑谷的《鹧鸪》最为世人称道,被称为“郑鹧鸪”,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誉为“警绝”。综观全诗,《鹧鸪》诗内容未现“鹧鸪”二字,却句句写“鹧鸪”。窃以为,诗人通过鹧鸪啼声之哀怨凄切,传达了三重羁旅之思,最大限度地抒写了游子的旅思乡愁。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鹧鸪,产于中国南部。《本草纲目》卷四八:“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栖以木叶蔽身。多对啼,今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

    诗人开篇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鹧鸪的神韵。此联写鹧鸪的习性、型色和体态。“锦翼”,点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可比美丽的山鸡。诗人未对鹧鸪的形象工雕细镂,而是侧面勾勒,启迪人们以丰富的联想,清人金圣叹其“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最为人所赞叹的是一 “暖”字,不仅点出鹧鸪的习性,也用以乐景写哀情之手法,表现了游子一路旅途之艰辛、羁旅之愁。而下面几联则从不同层面多角度描写了羁旅之愁思。

    一重羁旅之思: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此联表面咏鹧鸪声,写出鹧鸪神韵;实乃由游子听到鹧鸪声声而产生哀怨、凄切之情韵。青草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寻至,泪水沾竹,化为“斑竹”,也称“湘妃竹”。二妃投身湘江,后人立祠水侧为黄陵庙;此地又曾是屈原流落之地,迁客流人于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环境,使人幽思遐想,蒙上浓重伤感氛围:潇潇暮雨、片片落红、浩浩荒江、零零野庙,形成一幅凄迷幽远的意境,更渲染出游子的情消肠断、失魂落魄。

    作者并未拟鹧鸪之声,未绘鹧鸪之形,但令读者遐想无穷:似已闻鹧鸪之声,已睹鹧鸪之形。反复吟咏,又像描摹游子、征人远涉足临荒僻之所,聆听鹧鸪声声而黯然神伤。鹧鸪声、征人情相互蝉联,互为交融。沈德潜赞叹道:“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

    二重羁旅之思: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此联看似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游子乍闻征袖湿”,承“啼”,游子(征人)路经此凄迷伤神之地,聆听鹧鸪哀鸣而黯然销魂。“佳人才唱翠眉低”,又因鹧鸪声而发。佳人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唱起《山鹧鸪》词。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才敞开歌喉欲唱一曲,便难以自持。

    此联想象丰富,穿越时空。诗人择取游子闻声而泪下,远方佳人才唱而蹙眉的细节,烘托哀怨的鹧鸪啼声所产生的巨大的穿透力,这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鹧鸪的啼鸣,催发了故乡高楼少妇的相思怀远之泪,遥想于此,使得天涯游子思乡断肠之泪油然而生。人之哀情、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三重羁旅之思: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相呼相伴湘江阔”,从空间上来渲染。“行不得也哥哥”的声声鸟鸣,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不绝,对这群低回飞鸣的鹧鸪而言,是一种相吸相印的幸福。而对于天各一方的佳人游子而言,这一阵阵回旋声声,却以乐景写哀情。这不正与上联的佳人一“唱”、游子一“闻”,在天宇间相互感应,相互呼应吗?不禁让人无限遐想。最终,成双成对的鹧鸪在温暖的荒滩上嬉戏,更反衬游子、佳人相呼相应而不得的惆怅。

    “苦竹丛深日向西”,从时间上来渲染。“日向西”,明天虽又是新的一天,但毕竟又一天过去了,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写出了一种人生的无奈,诗人的笔触投向了无尽的时空,令人想象空前:一种青春易逝的沧桑感(包含着人生的一切:时不我待、红颜易老、壮志未酬、功业未就)一种时间的荒芜,一种空间的荒僻,一种岁月的荒凉,一种生命的荒废。

    “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争相寻找暖窝,甚至进入了温柔之乡,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呀,何时才能返回久别的故乡呢,何时才能与心爱的佳人相见呢?结句,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言虽尽而意无穷,在一份萧索飒飒的苍凉之中,折射出诗人那份浓厚的、沉重的羁旅思乡之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鹧鸪:三重羁旅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wwn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