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面包能在人的记忆里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味,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面包呢?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愫呢?
如果你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你便懂的它在那个年代价值,你更知道它在灾害和饥荒面前是显得多么弥足珍贵!
我出生在那个年代,童年时代是在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度过的。后来,随父母闯关东来到北大荒。可以说,在我十岁之前从未与面包有过谋面。
六十年代初的北大荒生活是非常艰苦的,生存亦是严峻的!还未到成年的我以及弟弟妹妹同父母一起每天面对着生存的考验。那时,我生活的地方叫东北农垦总局。在那三年困难时期,虽是农业区但粮食依然紧缺,每月供应的那点粮油根本不够吃。于是,我领着年幼的弟弟妹妹在父母的指导下,学着开荒种地。种一些玉米大豆,小豆,白菜,萝卜,土豆窝瓜,等等……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为了节省点面粉,我们把不太成熟的玉米掰下来煮着吃,那种香甜的味道至今让人无法忘怀。然后,再把红小豆打成粒,放到锅里煮,等把小豆煮熟后,再把擀好的面片放进去。放一点盐,看着紫红色的豆汤伴着面片在锅中翻滚,浓浓的香味儿扑面而来,我觉得,那种食物是世界上难已找到的美味。
然而,我邂逅了面包!那是在伯父家。伯父家住在富有盛名的煤城——鹤岗市。伯父家距我们家大约有一百多里路吧。在那交通几乎闭塞的年代,那段路程,当时对我来说是那么的遥远!但是,亲情是时间和空间所隔不断的。每当闲暇下来,想念伯父的心情油然而生。这时,母亲便说:“去看看你大爷吧”。于是,母亲把一些不算是礼物的礼物,如一点面粉,(因农垦吃自产粮,面粉比例比鹤岗高点。)小豆,大豆,玉米,让我带上。我走出家门。虽不到成年但从小胆大的我从家步行三十多里路,到一个叫尚志村的地方,去等一天只有一班通往鹤岗的客车。于是,我在伯父家小住几天。
我准备启程回家了,伯父伯母为我准备着什么,当我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伯母手中的东西刚想问时,伯母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便说道:“这是面包。是你大爷几天的加班饭。你来了,你大爷不舍得吃,攒了几个拿回去你们尝尝。”我欣然接受了。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幼稚,多么不懂事。那是伯父忍受饥饿。从自己嘴里省下的。(写到这里,我已泪流满面了。)
我回到家,同时也带回了伯父伯母的一片爱心。在第一时间见到母亲时的第一句话:“妈,我回来了!我大娘给我带面包了”!不知面包为何物的弟弟妹妹,一起围拢过来。那种欣喜,那种对食物期盼的心情是现在的孩子绝对没有的!由于孩子多,面包少,每人分一个是不够的。于是,母亲便把面包掰开来分。我把分到的半个面包,捧在手里,左看右看上下端详,不时闻闻,对自己手中那半个面包的那份珍爱,溢于言表。仿佛它不是一种食物,那就是一件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宝!还是母亲在催促:“快吃了吧,别干巴了,掉渣就白瞎了”。我终于经受不住面包香甜的诱惑,把拿着面包的手慢慢靠近嘴巴。当我张大嘴巴咬向面包的一刹那,我突然停下了下来,好像生怕把它咬疼了,我不舍得大口吃它,我不愿意它就这么快消失了!母亲又说:“别老看啦,快吃吧”。于是,我用食指和拇指把面包一点一点的掐下来,慢慢地送到嘴里……当然,母亲一点也没舍得吃。我当时怎么那么傻呢?怎么不知道也让母亲尝尝呢?
现在看来,面包只不过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食物。现在的面包和过去的相比,简直是有着天壤之别。现在的面包有漂亮的包装和亮丽的外形,有带馅儿的,果脯,奶油的,巧克力的,还有肉馅儿的……还有我说不出的许许多多的式样,每当我去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面包时,我都尝尝,因为我对面包一直情有独钟。但每次尝过都如此的失望。因面包已不是当年的面包,我亦不是当年的我!当年的我,只是一个不喑世事的小女孩儿。而当年的面包,是亲情与食物的融合体。它是那么香甜,那么温馨!现在的面包只是食物而已。它们怎能同日而语呢?
时光流逝,岁月带走了我的青春年华,带走了我的面包。可它留下的却是那片甜美,那片温馨,那些感慨,还有那血浓于水的亲情。这许多回忆,许多情感,一直伴随着我的一生,深深地印在我记忆的长河里,直到永远……
2015年12月12日写于三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