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解读道之悟(一)

解读道之悟(一)

作者: 方海敏 | 来源:发表于2021-11-08 23:51 被阅读0次

第一章 天地之始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四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道: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
  
②道:用语言表达出来。
  
③常:恒久不变。
  
④名:这里指道的名称,文化思想。
  
⑤名:用语言表达出来。
  
⑥徼(jiào):通“窍”,踪迹的意思。
  
⑦玄:幽昧深远。
  
【译文】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导读】

作为《道德经》的开篇,只有正确理解了本章的玄妙这里才能认识和把握老子的思想体系。在这里老子破天荒提出了“道”这个概念,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涵义博大精深,人们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以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以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解析】

这是《道德经》的第一章。本章开篇名义:“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内涵。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老子是第1个把道作为一种哲学范畴提出和加以阐释、论证的思想家。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贯穿其思想体系始终。关于对老子道的认识和诠释,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一般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及万物运行的规律。

陈鼓应在其《老子译注及评介》一书中引用杨兴顺的观点,将道的基本特点归结为:

一、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它排斥一切神和“天志”。

二、道永远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质世界的自然性。道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

三、道是万物的本质,它通过自己的属性(德)而显现。没有万物,道就不存在。

四、作为本质来说,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气”及其变化的自然法则的统一。

五、道是物质世界中不可破灭的必然性,万物都从属于道的法则。道摧毁一切妨害自己的事物。

六、道的基本法则是:万物与一切现象,处于经常的运动与变化中,在变化的过程中,万物与一切现象都转化为自身的对立物。

七、万物与一切现象,都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中,这种联系通过统一的道而完成。八、道是我们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但在逻辑思维中,它是可以认识的。由是观之,道在天地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贯穿万物的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

一提起道,我们不免会在头脑中想象它的模样,然而我们的想象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但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正所谓“大道无形”。我们凭主观想象臆造出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称为名。“名”这个概念也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形容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述道,只能与道背道而驰。既不能用语言又不能用文字来描述道,那如何才能认识道呢?鉴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及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通过抽象的概念,即“无”和“有”这两个名来一窥道的真正面目。所谓无,是指天地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即万物是从有中孕育生产出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正因如此,我们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道的玄妙。道的原始是空无,我们要想体认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杂念,将自己回复到毫无思想意识的婴儿时期,达到一种完全虚无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道的奥妙和玄机。无和有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两个概念,它们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领悟道的实质。

所谓“常无”,就是一种永恒的无,或叫“大无”;与此相对应,“常有”就是一种永恒的有,也叫“大有”。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忘却自我一切的常无,体悟到天地初生时的“妙”;通过这种包容万物的常有,观察到万物未生前的“徼”。妙,按汉字的组字法,可以拆分为“少”和“女”,少女不但处于妙龄,而且是纯真、纯洁的象征,这里用在道中,可以理解为天地的本始。徼的本义为边界。这里引申为开端、端倪的意思。在这里,不论是常无还是常有,都只是对宇宙大道中的某一状态的描述,还停留在概念这一层面上,都是名。常无在前而常有在后,所以概念的“相名”也就不同了,但它们都是由大道生出来的,都是对大道的发展和变化,统称为“玄”。玄意为深奥而不可理解、不可测知。“大道无形”,变化多端,变化来变化去,就构成了天地万物的“众妙”,即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关文章

  • 解读道之悟(一)

    第一章 天地之始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

  • “ 道”之悟

    今晚粗粗的阅读了湘伟姐的走向“伟大“之路,隐约间明白了湘伟姐所说的“道”,所谓的道就是指通向自己人生终极目标的“小...

  • 中庸

    《中庸》精华解读 1、天命①之谓性②,率③性之谓道④,xiū(xiū读)⑤道之谓教⑥。道也者,不可须yú(yú者)...

  • 心学之我悟:佛道

    心学之我悟:38. 佛道只能修身,不能平天下。

  • 悟与误

    悟,悟其道,误,误其道,悟,悟其智,误,误其智,悟得其智,悟其道,,误,反其智,误,其道,悟不到,不得道,误其智,...

  • 道之悟与悟之道

    文图/李根勇 老子李耳一部《道德经》,逍遥幽谷行。巜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

  • 道之所悟

    我曾问道青城山,后又拜佛五台山,只为探寻那心中的道,道是什么?佛又是什么?仅仅只是道法自然?亦或是当今营销学,风水...

  • 道之所悟

    我曾问道青城山,后又拜佛五台山,只为探寻那心中的道,道是什么?佛又是什么?仅仅只是道法自然?亦或是当今营销学,风水...

  • 唐冬雪创业思维解读《论语》:要让人们知道什么是耻辱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唐冬雪解读 道是领导的意思,讲政...

  • 李兴钱创业指导:要让人们知道什么是耻辱!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李兴钱创业解读: 道是领导的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读道之悟(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wzy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