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尤其在中国,呈现出想通相关,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状态。各种艺术在联系中吸收,发展。与每种艺术所具有的个性特点一样,在其诞生之初,在根源的意义上,便已是如此;在随后的演进历程中,彼此之间也一直在动态吸纳,联系,发展。
中国艺术是各种艺术以文学为基础相互交融的结果,几乎所有领域中都包含了文学,这一点自古及今,随处可见。以文学为素材,电影,戏剧有其脚本;以文学为基础,历史上诞生了文学绘本,小说插图……谈及文学与美术的相互影响,王维之作品有代表性,其本人也极具有发言权。他的诗与画总是不离不弃,苏轼曾这样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赵孟頫先生也曾言:“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同样道出诗与画,文学与美术的关系,也很容易让我们想到“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样以诗描画,以画吟诗的作品。此外,将文学与美术融合的集大成者,当属宋以来的国画创作了。讲求诗,书,画,印的统一,是一种客观必然,也是一种主观追求。
文学为基础各领域发展的同时,不同领域也在跨越差异追求彼此的关联。当作为造型艺术的美术,与身为表演艺术的音乐,舞蹈相碰撞,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荷花舞,它的着装古雅,色彩大红大绿,足刹黄土地,云朵齐裸骨,一扭一摇一弯的舞步,油灯忽悠不熄不灭的功夫,舞姿把功夫用在以腰带动云盘、荷花的转动上,披纱轻飘,甩袖悠然的轻盈舞姿,如同水上荷花摇曳,尝尝从舞台绽放在画笔笔端,在画布上摇曳生姿,为美术创作者提供灵感。同时表演艺术以舞台为阵地,也离不开美术视角,进行舞台美术,俗称舞美,的设计,参与。美术作品在舞蹈中寻求灵感,艺术的互通下,许多美术家从音乐中寻得创作灵感,以音乐为作品题材。在中国古代,许多民间艺术作品,很容易与画面搭建桥梁。如《春江花月夜》,最初是乐府吴声的歌曲,后来有了风靡一时的《春江花月夜图》的图画创作热潮。之于同为表演,表情艺术的音乐与舞蹈,二者如同双胞胎,相伴相生,无分先后。从原始的巫术祭祀到如今的舞台表演,载歌载舞是古今共识,音乐与舞蹈一直是不分家的。
在这些个性比较鲜明独立的艺术领域之外,还有一群以综合为特点的综合艺术:电影,电视,戏剧。在历史演进中,产生极强的内在联系与影响。中国戏剧产生的历史早,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南戏是中国较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强烈的综合性,为这种艺术形态带来了巨大的表现张力。近代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借学戏剧的语言,艺术表现,剧本等在新的时代萌发的新形式。为中国电影开山。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条件为电视剧的到来做了准备,于是,以电影为借鉴,电视剧这一影视艺术在中国开始发展。这些也便是其三者之间的历史关联与内在影响。
整体来看,中国的艺术形态,以特定立场的吸取的形式,以无特定立场相辅相成的配合的形式,以天然一体的结合的形式,以多方式综合的形式,孕化出不同的个性特点,但若将这些特点抽丝剥茧,抽象观之,其背后,凝练的共有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以和为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物质与人以及物质与物质的和谐统一,主观情意与客观情境等的和谐统一……深藏与中国艺术形态背后的,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和谐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