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演变
儒家学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关注的是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它是以儒家学说为招牌,吸收了法家的权谋和阴阳家的宇宙观,通过政府的支持和推广,儒教成了社会主流哲学思想,成了当时人们思维方式的基础。其中,“天人感应”的思想理论一直强势到东汉末年,成为皇权合法性的理论依据。
魏晋玄学不愿意盲从,用逻辑去分析问题,靠思辨得出结论。通过思辨的方式,动摇了儒教的信仰基础,但没有提供一个新的信仰和系统的世界观。
道教中,普通人要通过修行遵守社会规则,强调遵守俗世规则。道学主要讨论义理,代表性的口号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在道学成为皇权的附庸后,明朝知识分子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一部分人彻底放弃思考,以考试做官为目的来学习;另一部分放弃了做官,坚持自己的独立学术立场。
向往自由的知识分子们发现,无论官方怎么控制人身,还有一个领域是自由的,这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于是,心学兴起了。
王阳明认为天理就藏在人心之中,不需要去外面寻找。只要找到了心中的“天理”,就能够理解外面的世界。王阳明的独创之处在于“知行合一”,就是人是可以用从内心获取的知识,来改造外面的世界。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金句:读懂了中央帝国的统治哲学,就把握了中央帝国统治的思想根基。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世界上两种类型的“游戏”:“有限的游戏”和“无限的游戏”。
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
有限的游戏在边界内玩,无限的游戏玩的就是边界。有限的游戏具有一个确定的开始和结束,拥有特定的赢家,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游戏正常进行并能够结束。无限的游戏既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也没有赢家,它的目的在于将更多的人带入到游戏本身中来,从而延续游戏。
如果有限游戏参与者因为赢得游戏而获得头衔,那么无限游戏参与者除了自己的名字,一无所有。
头衔是因为一个人的成就而授予的,名字是出生时获得的。
当一个人被他人以头衔相称,人们的注意力便放在了已经结束的过去,关注的是一个已经终结的游戏,并且这个游戏不会再重演。头衔实际上将参与者带离了游戏。如果一个人只因名字为人所知,他人的关注点则落在开放的未来。
当人们被视为胜利者时,他们的名字便拥有了头衔的权力。权力是对头衔的敬重,权力这个概念只存在于有限游戏,只有通过他人仪式性的尊重,才能拥有权力。
无限游戏参与者放眼未来,并不着眼于胜利,而是着眼于继续比赛,过去需要被不断地重新解读。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金句:我们敬重获得头衔的胜利者,只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是失败者。
哲学对生活的意义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着不同的哲学,从前有,现在也有,将来还会有。“唯一真理”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找到这些不同的真理之间如何呼应、交流、斗争。抛弃掉唯一真理的执念,才能更好地研究哲学。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哲学在人类各学科中冠绝群雄的地位,早就让位给了科学,这代表着哲学在21世纪的没落和边缘化。
现在的人更崇拜数据,而鄙视文字的描述。但哲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因为人们渐渐不那么在意在友爱的意义上理解世界,更在意利用世界。
历史并没有一个终极的目标,它会沿着我们意想不到的道路发展,我们不可能完全看清楚历史的远景,技术发展究竟会带来哪些变化,我们也没法保证,所以也就没必要去坚定地相信某种判断了,更不必相信所谓的唯一真理。
哲学,不是宣教式的,不是上智向下愚宣教。我们所求的,不是让别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
不要只被道理领着走,更不要强迫自己一定要按照“道理”来生活,过度的反思会威胁和摧毁很多东西,把原本厚实的东西变得薄弱。
学习哲学,不是为了知识的增益,而是为了悟道,不同的哲学可以帮助你悟不同的道。但同时,真理更多地存在于行动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