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最近看了几集电视剧《生逢灿烂的日子》,故事进行到上世纪80年代,有这么一段:
刘佩琦饰演的老爸发现儿子辞掉了临时工的工作,在菜市场卖羊肉,大发雷霆,骂自己的儿子是“丢人的二道贩子”。
看到这里我笑了,如果这位老爸能预见后来几十年中发生的事情,就一定不会这么想。
现实中的情境我们都知道:所谓的“二道贩子”们成了先富起来的一批人,而很多老老实实工作的那个年代的优等生,等来了下岗的命运。
01
前些天,有一则非常令人心痛的新闻:
某公司42岁的程序员欧某被上级领导“强制劝退”,公司给了N+1的赔偿方案,但在股份回购上没达成一致,欧某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愤而从高楼跳下,当场丧生。
欧先生便是个优等生,他本科北航毕业,硕士南开大学毕业,当年学历的含金量远比现在要高,后来还进入华为工作了8年。欧先生从事的是通信行业,在当年,可是只有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才有机会进入通讯专业的。
在上学的时候,我们被告知要考个好学校,才能找到好的工作,然后才会升职加薪,当上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这是被很多人接受的主流观点,尤其是对于生活境遇相对一帆风顺的人,他们的努力确实换来了回报,于是他们更加努力工作,认为只要这样就能过上好的生活。
然而为什么这一切会突然被打碎?
为什么好好努力,反而是这样的结果?
欧先生的不幸,是这个时代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每一次时代的变革,会给无数人带来新的机会,也会给另一些人带来悲剧。
记得听高晓松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猴子中比较差的那些猴子,被逼着直立行走,进化成了人,而优秀的猴子们现在还在树上吃果子呢;同样,当年被迫离开欧洲的一批比价差的混不下的人,后来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
难道世界真的一直在惩罚优等生吗?
02
打败“优等生”们的,或许就是安全感这件事情吧。
古典在《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中,专门用一章来探讨“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隶”。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安全感囚徒的例子:
一个小城市的老师,不想和周围人一样结婚生子守着微薄的工资直到退休,又害怕去大城市里工作;想考研摆脱现在的命运,又担心考不上;想谈恋爱结婚,又担心对方会成为自己未来发展的阻碍……
安全感就像是一个力量强大的主子,用一个看不见的牢房来囚禁我们。
最恐怖的还不是这一点,而是不少人因为有了份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便丧失了对环境的敏感性、失去了对未来的警惕心,失去了在未来把握新机会的能力。
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大环境其实并不稳定,而我们承受风险和意外的能力却变得越来越差。
机器正在把工人赶出工厂,AI让很多曾经高大上的工种面临消失……未来将要发生的只有可能比我们现在的想象更加不可思议。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一切我们的以为的稳定,地位、公司、收入……都在变得越来越不安全。
永远居安思危,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不停止学习,去培养自己随时跳出来,不依赖任何组织独立生存的能力——这很可能是这个时代每一个普通人唯一的选择。
03
很多“优等生”们,不愿意把时间用来做无用的事情。
现在媒体过度地宣扬成功,让人们觉得成功是主旋律,失败是不可以接受的。而现实则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会面对人生中的挫败,而此时,“无用”的事物,才有可能把你拯救出来。
人们往往认为,绘画、音乐,读书,游戏……都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然而,
丰子恺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是柴米油盐,而滋养人心的常常是无用之美。”
周作人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也许它们不会给你带来直接的金钱收益,但在低谷的时候,它们能支撑你渡过这段时光,好好活下去。
正如陈丹青描绘的木心:
在文革期间,木心在监狱中渡过了漫长的岁月,他失去自由和尊严,他被折断了三根手指,不能再弹钢琴了。而在之后讲到他何以能够渡过那些劫难,他说:
“我不能辜负艺术对我的教养”。他说当他被关进积水的地下室里的时候,“我心里想有许多人都同我一起下去了——莎士比亚,托尔斯泰…”。 “以死殉道是最难的——比以死殉道还要难……我不能让他们从做人的根本上把我摧毁…”
花一些无用的时间,做一个有趣的人,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所以,吴晓波才会给他女儿写了一篇《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04
刚刚看了“一条”推送的视频,说我国皮艇运动员高鲁东,曾经得过奥运冠军,40岁开始设计房子造房子,他说:
要全然地去生活啊,做点无用的事情,做点出格的事情,不要把自己活成一个视野狭窄的“优等生”,而是要过着最尽致的生活,洋溢着生命。
你内心的种子,必须像花朵一样的绽放,将它的芬芳散布到周围的每一个人,不仅散布给朋友,也散布给陌生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