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间隔号与连接号混淆
在连接号和间隔号未进入《标点符号用法》规范之前,人们常常把它们搞混淆,在该用间隔号的地方误用了连接号,在该用连接号的地方却用了间隔号。
如下面这个句子中的间隔号就用错了,应该用连接号:
这种语言其归属应称作“南岛•汉藏语”或“马来•汉藏语”。
间隔号又叫分读号,主要用于标注词语的分界。
间隔号的用法十分广泛,它可以用在文学中的词牌名与题目之间,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还可用于书名与篇章名之间,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外国人姓名之间以及表示年、月、日的数字之间也要用到间隔号,如“卡尔•马克思”、“‘一二•九”运动”等。
例句中的“南岛”和“汉藏语”以及“马来”和“汉藏语”中前后是隶属关系,相当于连接相关词语构成复合词的用法,因此应该用连接号,间隔号没有这种功能。
【特别提示】
用连接号连接的两个词语之间是具有某种联系的,通常是隶属关系,也就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用连接号连接则更突显这种联系。
间隔号起到分界的作用,使两个词语之间成为独立的个体,并非隶属。
2.朝代和地名之间用间隔号吗
以朝代和人名为例分析,间隔号的用法之一是用在朝代与作家名之间,但在实际应用中,朝代与人名之间是否加间隔号并不一致。
但是,很多人在写作中在朝代和地名之间使用了间隔号,这是不正确的。
比如:
数珠子观音是宋•大足石刻。
例句出现了朝代和地名并列的情况,并在朝代与地名之间用了间隔号,其实这个间隔号不用也可。
加间隔号的目的是为了标明词语间的分界,但有时不加间隔号也不会发生混淆。
如“以散为主、骈散结合的散文著作,有北魏郦道元(466?~527)的《水经注》”。
这里的“北魏”是朝代,“郦道元”是人名,中间并没用间隔号,但根据语言习惯,人们一般都能判断出前者是朝代,后者是人名,不会发生混淆。
另外从语法关系看,朝代是定语,人名是中心语,两者是偏正关系,在行文中也不宜用间隔号断开。
同理,朝代和地名之间也不宜用间隔号分隔。
【特别提示】
用间隔号隔开朝代与人名、地名的情况多见于文章的注释部分或诗句中的标注,如“参阅清•吴荣光:《吾学录初编》”。一般在文中句子里如果朝代与人名、地名并列出现时可不用间隔号。
如果人名、地名较生疏,可将朝代名改为“某代”就不会发生混淆了,如“梁代萧统”、“唐代李善”。
3.国籍与人名之间误用间隔号
实际写作中,很多人在国籍和人名之间
加间隔号,出现标点使用错误。
比如:
法•巴赞《电影是什么》、英•林格伦《论
电影艺术》。
“法”与“英”是国籍,用间隔号与后面的人名分隔,会使人误以为是人名的一部分,间隔号可改为“国”字,或改用括号。
间隔号的基本用法是用在外国人或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部各部分之间,表示译音的音界。
如果按上述例子中的用法,“法”和“英”就成了人名内部的组成部分,会误解为是外语的译音。
而实际上这里的“法”、“英”指的是“法国”和“英国”,并非人名的译音。
可见,在国名与人名之间用间隔号是不合适的,很容易发生混淆。
【特别提示】
间隔号可用于朝代与人名、地名之间,也可用于外国人的姓与名之间,但不能用在国与人名之间。
不能把国籍与人名之间用间隔号的错误用法与朝代与人名用间隔号的用法相混淆。
4.书名的同位词组之间误用间隔号
同位短语的直接成分之间没有并列、选择或递进等结构关系,往往被看做一个整体。
在同位短语的两个直接成分中,通常一个所指比较具体,另一个所指比较概括。
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经常有人在同位语间加上间隔号。比如:
《旷世逸才•杨度》
上述书名是由一个同位词组构成的,“旷世逸才”为同位语,“杨度”为本位语,构成同位词组,前者说明后者,结构紧密,中间不宜用间隔号隔开。
同位词组又称“复指短语”,是由所指相同的词或短语组成、相互进行注释解说的短语。
同位短语的直接成分由不同的词语充当。
如“首都北京”、“优秀运动员邓亚萍”、“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学森”、“海滨城市青岛”等都属于同位词组。
因此,例句中间无需加任何标点符号,这里的间隔号是多余的,应该删掉。
【特别提示】
间隔号名称的含义就是“间隔”、“隔开”的意思,用它来表示前后两个词语的关系是密切的显然犯了背道而驰的错误。
5.书名和篇名非中心语的并列成分之间
误用间隔号
《瑰丽.珍贵的田黄石——简介寿山石之
王“田黄”》
间隔号虽然可以用在表并列关系的词语中,成为标题的组成部分,但用间隔号标注的并列词语要求是标题的中心语,如“歌曲《城市•蓝天》”、“‘星星•太阳•月亮’天文研讨会”,这里的“城市•蓝天”、“星星•太阳•月亮”都是各自标题的中心语,因此可用间隔号。
例句中的“瑰丽”和“珍贵”虽然是表并列成分的两个词语,但它们共同是中心语“田黄石”
6.书名与版本之间误用间隔号
在某些出版物上常常见到一些间隔号的不规范用法,有一种误用情况就是在书名与板本说明之间使用间隔号,这种用法是不正角的。如下面这句话: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得至青定。
与之类似的还有“《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汉语大字典•缩印本》”等不规范写法。
间隔号的特殊用法是用在表并列关系的用语中,而且要求并列词语作句子的中心语然而“现代汉语词典”与“修订本”、“汉语大字典”与“缩印本”之间并不是并列成分,也不是整体与局部(如书名与篇名)的隶属关系,后者“修订本”、“缩印本”只是用来说明前者“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的版本类型,是一个补充说明语,因此两者之间不能用间隔号分隔。
正确的书写形式应该是将版本说明放在书名号之外,或用括号标注在书名号之外。
【特别提示】
正文与补充说明正文的成分之间不能用间隔号,起补充说明作用的应该是破折号。
因为上例版本、版别与书名联系紧密,所以不用破折号,直接跟在书名后即可。
7.间隔号与下脚点混淆
我们在翻译外文时,遇到外国人名同样也要将其翻译成汉字。但下面这个外国人名的译文在书写上看起来就十分别扭,原因是字母和汉字之间的间隔号使用得不当。
R•T•布朗
当把外文姓名翻译成汉字时,一般有两种翻译方法,一种称为全翻译,一种称为半翻译。
全翻译,即将名、姓全部翻译成汉字,在汉字的中间要用间隔号相隔,如“罗伯特托马斯•布朗”。间隔号的一个基本用法就是用在外国人名内部各部分之间,表示译音的音界。
半翻译是只把姓翻译成汉字,名和教名用开头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半翻译时,在表示名的字母之间要用下脚点“.”表示,下脚点标注在字母的右下面。半翻译中的各部分不能用间隔号标注。
上述的译名是含有字母和汉字相混合的形式,显然是半翻译,所以中间使用的间隔号是错误的,应该改成下脚点。
这种在文章中时常出现的错误,要引起注意。
【特别提示】
下脚点的形式是“.”,多用在阿拉伯数字表示序列数时,位于数字的右下脚,如“1.”。下脚点也常用在外国人名的书写中,如“R.T.Brown”。
外国人名多由三部分组成,即“名+名(教名)+姓”的形式,这三部分之间可用空格相隔,也可用下脚点表示。
当把外国人名翻译成中文时,只要是带字母的半翻译,就要用下脚点,不能再用间隔号。
8.忽略间隔号或间隔号多余
间隔号形式简单,但却是不可忽略的。
在一些外国人名出现时,有的作者很容易忽略间隔号,造成汉字相连、不分音界的混乱情形。
如下面这句话中出现了一个外国人名,但其中的间隔号却丢掉了。
中国读者对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并不陌生,他的作品幽默风趣,诙谐机智,描写生动,文字简练。他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
间隔号用于外国人名的内部各部分之间,所以著名小说家“欧亨利”的名字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欧•亨利”。这个间隔号是一定不能省略的。
相反,还有间隔号使用多余的情况。
例如:我们学校的初一•三班可是一个出名的班级。上个月,他们班全体同学出席了市教育局召开的“优秀班集体”表彰大会。
这里在年级“初一”和班级“三班”之间加了个间隔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难道要将年级和班级分开吗?
因此,这个间隔号用得完全多余,应该删掉,然后在“三”上加个括号,即“初一(三)班”,这样就避免年级和班级混淆了。
(特别提示】
间隔号的使用也有一定的范围,必须用到的间隔号一定不可省略,不能用间隔号的他方也不要画蛇添足。
网友评论